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747章 现状

第747章 现状(1 / 2)

冀州,信都远郊,一座围屋式的屯田聚落边上,李笠站在鱼塘边,听住户讲养鱼心得。

“冬天这地方的鱼塘水面会结冰,很冷,所以水深至少得有一丈三、四尺,鱼儿才能在水底平安过冬。”

一个左耳缺失大半的中年男子,向李笠讲解着塘养鲩鱼如何过冬。

“而且,隔三差五得破冰,开几个口子,不然水面冻上了,鱼闷在水里时间一长,就会死。”

“天气好的时候,尤其出太阳时,鱼儿有时候会浮上来,投一些草料,它们会吃一些,但是不能投太多,鱼吃太多了,反倒容易出事。”

李笠仔细听了一会,从确保塘鱼过冬的各种细节介绍,听出这位老兵对养鱼是真的用心了。

老兵姓马名乐,楚国攻河北之役,马乐左耳缺失,立下军功,在河北分地,于是转为卫所兵,管着这个聚落。

一如最初的徐州屯田聚落那样,这里的“围屋”边上也有鱼塘,养殖鲩鱼。

养鲩鱼的门槛低,成本相对较低(鲩鱼吃草),饲料易得。

而且,鱼塘里还套养了鲤鱼、鲫鱼和鳙鱼。

鱼塘套养技术,在后世很常见,现在,也逐渐推广开,尤其鲩鱼塘,只要放入适量的鲤鱼、鲫鱼和鳙鱼,就能构成一个完成的“水中生态链”。

马乐就介绍起来:“鱼塘的主鱼是鲩鱼,喂草料即可,鲩鱼的排泄物,鲤鱼处理掉,鲤鱼的排泄物,鲫鱼处理掉。”

“而鳙鱼,就如同扫地的人,能确保鱼塘水质清洁。”

“如此一来,这种套养的鲩鱼塘平日里只需要投草料即可,养殖成本低,因为附近有灌溉农田的沟渠,所以鱼塘能有活水,鱼能养好。”

道理李笠当然懂,并且是这套理论的“发明人”,马乐不知道,所以李笠也不说破,认真的听介绍。

“每个围屋旁边,都有若干鱼塘,主要目的其实是作为屏障,不让人轻易接近围屋,平日里又用作蓄水池,到了天旱的时候,可以救急。”

“所以,养鱼是顺带的,虽然羊羊也要准备草料,但养鱼比养羊方便。”

李笠听到这里,明知故问:“鱼苗呢?怎么解决?”

“陛下,鱼苗是从邺城那边买的,因为我们这边落户的卫所聚落多,都在养鱼,所以商社定期运过来大量鱼苗,只要提前订购即可。”

李笠又问:“虽说从邺城运鱼苗到这里,中间可以走水路,但少不了陆地转运,这鱼苗转运起来,损耗总是有的,价格如何?”

“陛下,反正这两年的鱼苗价格还行,只是比河南那边略高。”

李笠当然知道鱼苗价格,这么问,是要确定一下。

这个时代,无法人工繁殖鲩鱼苗,只能靠野外捕捞鱼苗、小鱼,然后放入塘中饲养,所以南方的鱼苗产地,在长江中游的湓城。

但是,他能做到。

河北各地的屯田聚落,都以水塘为防御设施、蓄水池,顺便养鱼,确保居民的肉类供应,哪怕供应的是鱼肉而不是羊肉。

养羊需要大量草场,养鱼需要鱼塘,额对于军民结合的屯田聚落来说,鱼塘在战时还能当做有效障碍,护得堡垒安全,可比草地好太多。

所以李笠将“鱼苗孵化基地”设在邺城西侧、曾经的御苑——华林苑,确保河北各地有充足的鲩鱼苗供应。

而在河北落户的卫所兵多为南方人,吃鱼更符合生活习惯,当然,羊肉也不是不能吃。

“羊肉还吃得惯么?”李笠问,马乐和几位邻居笑起来:“羊肉太膻了,吃不惯,要做的好吃,得多用佐料,有那功夫,还不如煮鱼。”

李笠又问:“煮鱼得用姜去腥,这里方便弄到姜么?”

“方便,方便,各聚落分工协作,种植经济作物,互补,譬如姜,供应充足,很方便就能弄到。”

李笠看着四周,看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再问:“想家么?”

“说不想,那是假的。”马乐笑起来,露出一口烂牙:“可是这里,我们大伙有田地,是自己的田地,一家几口,日子过得好,也就不那么想吴兴了。”

卫所屯田聚落,是军民一体的据点,此处围屋,骨干居民为立功兵卒,过半来自江南吴兴,旁边一位补充:

“陛下,我们这里和家乡通邮了,邮吏定期来收信、送信,我们和吴兴通信,一来一回两个多月,很方便。”

“家乡都知道我们在这里的情况,过阵子,有不少后生要过来。”

李笠好奇:“过来?三吴那边正大规模开荒,他们不在家乡就近开荒种地,来河北?”

那人回答:“家乡娶亲,如今聘礼看涨,毕竟到处都在开荒、屯田,年轻人都等着娶亲,女子不愁嫁...”

说着说着尴尬的笑笑:“这里就不同了,屯田的军民,家底有保障,那些当地百姓,愿意嫁女儿,聘礼什么的好说...”

原来如此,李笠点点头,他班师回朝,经过冀州,顺便走访当地,体察民情。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