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无人烟的山沟小工厂,来到人山人海的沪江大城市,强烈对比冲击下让周逸看傻了眼。
果然这里的人多得跟蚂蚁般数不清,果然这里的房子抬头都看不见天,果然这里的灯光犹如夜空繁星般璀璨……
一路上叽叽喳喳的他,此时陷入了沉默,脑海中在拼命消化眼前所见到的全新景象。
本来周逸以为山里的八零一一厂已经足够大,大得到足以容纳下他的天空,没想到在山外还有如此广阔的世界,他第一次对山外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车队于晚上18:30左右抵达沪江地标人民广场,此时天色已经全黑了下来,八零一一厂近600名职工家属在此集散,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大海之中连水花都没有溅起就消失不见。
周建国对人民广场倒是轻车熟路,他发现周围建筑跟6年前读大学时相比没有发生改变,这也在侧面说明沪江市的城市建设在过去这些年陷入了停滞状态。
跟妻子俞美诗一起手拿肩抗大包小包行李,周建国找到了通往军区大院的公交车,带着儿子周逸重返在沪江的老家。
“哥——我在这里!”
一到大院门口,周建国就听到熟悉的叫声。
只不过当时是二妹,现在的对象换成了自家小妹,目前就读高一。
二妹在70年底就顺利报名参军,由于在部队表现出色,刚被选为工农兵大学生到军医大学进行深造。前些天还写了信给周建国,并附上她英姿飒爽在大学校门的军装照片。
原本一直都是家里骄傲的大哥,现在光芒逐渐被二妹比了下去。她不但遂了父亲周东宝的心愿参军,并一举成为了第二名大学生,将来还会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军医。
前两天周建国就打电话通知了母亲宋芝华,告诉自己一家三口抵达的时间,这才有了小妹到门口等的情况。
看着小妹高兴的神情,周建国却心思飞了到天上。
他看到了小妹戴上了眼镜,这说明其视力不合格,无法复刻二姐走过的弃笔从戎道路。
高考停止,高中生无法报考大学,意味着小妹在高三毕业后得服从上山下乡的战略,分配到某一个农村大队插队。
眼见无忧无虑帮忙嫂子提东西的小妹,周建国不由期盼高考能尽快恢复,因为他知道小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如果能考试的话一定可以考上大学。
“哥,你一路上在发什么呆?”
小妹看出了大哥心不在焉,特意放慢了脚步发问。
“没什么,看到你女大十八变,让我感觉自己老了。”
周建国心想路到桥头自然直,说不定两年后政策又变了呢。
“奶奶好。”
一路蹦蹦跳跳自己走的周逸,看到熟悉的身影立马喊道。
“一段时间没见,小逸又长高了呀。
上次你爷爷回来,就说你聪明伶俐,足足在家里夸了好几天。”
宋芝华看到亲孙子周逸,那是异常高兴,一把就将他抱起来紧紧搂住。
虽然周建国不能请假返沪,但宋芝华却坚持每年都抽空到皖南山区探望儿子一家,因此周逸记得亲奶奶的模样。
一家之主周东宝上次偶然回来探亲,只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匆忙离开回到工作岗位上,不过他在家念叨最多的就是周逸这个小孙子,说其跟自己小时候最像。
原本只有宋芝华和小妹略显冷清的周家,在周建国一家三口回来后,增加了人气显得热闹非凡。
而俞美诗负责张罗带回来的诸多干货,如鸡蛋、茶叶、小核桃、笋干等也得到了宋芝华的夸赞,没有枉费她的一番苦心。
“奶奶,这是什么东西?”
看着宋芝华将带回来的鸡蛋收入一个单开门大铁柜,周逸一脸好奇地询问。
“这是电冰箱,储存东西用的,可以让它们不轻易腐烂变质。”
当时家里能拥有电冰箱这样的高档家电,肯定算是富裕家庭了。宋芝华在单位搞到了一张冰箱票,就咬咬牙攒钱买了下来,果然生活品质大为改善。
一看孙子连电冰箱都没有见过,宋芝华心里挺不是滋味,相比而言皖南山区还是太过封闭了。
“听说小逸已经上幼儿园了,不知道他学习成绩怎么样?”
“挺好的,还当上了班长呢。”
周建国抢着帮忙回答,他心里像是猜出了母亲的接下来想法。
“山里教育条件毕竟有限,我听说你们厂许多职工都将子女留在沪江读书,你们夫妻俩要不要考虑一下让小逸来沪江上学,我可以代为照顾他让其接受更好的教育。”
宋芝华为了孙子将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建议。
“妈,小逸还太小了,他在哪里读幼儿园都是一样玩。何况我们厂已经开办了小学,可以为子弟提供适龄教育条件。
另外,我觉得小逸更喜欢待在厂里读书。”
好不容易一家三口住在了一起,周建国可不想又跟儿子搞起两地分居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