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明末孤烟 > 171 潼关1

171 潼关1(1 / 2)

陕西潼关:

中国大地被河流,高山天然分割成几个部分,就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围棋棋盘。其中关中,河北,东南,四川可以看做是其四个角,山西,山东,湖北,汉中,看成四个边,那么中原地区就是中央腹地。如同下围棋一样,“金角,银边,草肚皮”,各路豪杰割据四角四边,进而逐鹿中原,争霸天下。

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将中国腹地分成上述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高山峻岭阻隔交通,山地的断层或者河流穿切山岭形成的河谷成为区块交通的孔道。关中地区西有陇山延绵,南面是高耸入云的秦岭横亘,北面是黄土高原,东面是华山,崤山等。

关中四塞,山川环抱,流经关中的黄河自北向南在陕东地区转向向东流与自西而来的渭水在拐弯处汇合,两河相汇,天长日久,日月侵蚀,黄河东流,在群山之中切割出来一个孔道,通过这里连接关中地区和中原大地,历史上著名的函谷关和潼关就位于这条孔道上。

在明代时陕西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已经大部被破坏,河流切割高原,形成一个个四周极度陡峭,顶部平坦的台状高地,这种地形当地人称为“塬”。

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就位于这条孔道的东部,其位于一个叫稠桑塬的裂缝中,四周峭壁陡立,塬的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原壁流过,步兵根本不可能从山上翻过去,只能从裂缝中通过,这条裂缝长三十里,两侧都是如刀削一般的绝壁,宽不过数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河。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军都难以攻克此关,秦国凭借函谷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时代变迁,黄河下切,水位随之下降,使原来的河道裸露出来,行人可以沿着旧河道通过,这样函谷关也就失去了作用,到了汉朝,在关中通往中原的这条孔道的西端,筑建潼关城。

潼关和函谷关不同,汉代潼关是建在一个叫南塬的塬顶上,塬的北侧是黄河,紧贴塬体而流,东面是一条大河,后来叫“远望沟”,在汉代时里面的水流是很大的。西侧大河后世叫“禁沟”。河流冲刷,塬壁都是直上直下的,险峻异常。塬南侧连着高耸入云的秦岭。

在禁沟西侧还有条河叫潼水,流入黄河,潼关因此得名。南塬高六七百米,形成天堑,无论东出中原,还是西入关中,都必须登上塬顶,翻过去。登上南塬的路只有一条,叫“黄巷板”,沿着黄河岸,顺着陡峭的塬壁,宽紧数步,长达十五里,邃岸天高,涧道之峡。这里建有金陡关。

到了唐代时,黄河继续下切,水位下降,原来的河道露出变成河滩。汉代时黄河紧贴南塬塬壁,可是到了唐代,黄河和南塬之间形成了河滩,行人不必登上塬顶,直接在河滩上走过就成。汉潼关也就失去了作用。

唐代将潼关城搬到了这片河滩上,直到明代,潼关城的位置没有大的变化。由于潼关城建在南塬与黄河之间的河滩上,只能截断东西正面的通路。位于南塬两侧的深沟成了绕过潼关的道路,敌军可以沿着秦岭入禁沟,在沿着禁沟北上,正好绕过潼关。

自古兵家就有共识,“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自唐代以后,朝廷下令,不准任何人从禁沟行走,这也是这条沟的名字由来。历朝历代都在禁沟之中建有严密的防守体系,每隔数里就设一座关城,共计十二个,称为“十二连城”。

赵胥北到达潼关时已是夕阳西下,拜见了先期到达的四川巡抚傅宗龙,傅对其大加赞赏,以千人之军硬是拖住了李自成十数万大军,命其先行在城西休整。

第二日,赵胥北闲来无事,与顾麒麟,刘赣,吴成,郑远等在城内闲逛,仔细端详这个著名的古城。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盘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大明早在洪武七年就设立潼关守御千户所,对潼关城大规模扩建,东西北三面皆是板筑而成,高大结实,平均高达五丈,约为后世十六七米,五六层的楼高。城阔二十余里。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