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侧着头,等待着三位阁老的见解。
可过了半天,三位阁老皆没有反应。
没意见与见解?
弘治皇帝心底一沉,那么这事便只得他自己来敲定大的方向了。
“陛下。”
这时,刘健开口:“此乃繁昌侯上奏的奏疏,臣等怕是不好置评。”
却是保持了中立。
弘治皇帝会意,这才捡起刊物,徐徐看了过去。
宁远的奏疏在刊物头部,入眼先是提及大明日益强盛,乃皇帝陛下与当朝百官的功劳等等,跟着一个转折。
“然而,随着大明的强盛,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弊病,故,臣特奏此兴我大明之大计!”
“兴明之难,难于吏治。”
“吏治之难,在于取士。”
“今天下学子文采斐然者辈出,博古通今、满腹经纶者亦非少数。”
“文学之昌盛,旷古绝今!”
“然,以昨日之学问治今日之大明,已有不逮之处。”
“如数算。”
“天下学子,多可出口成章,于数算一道,却是二三不知。”
“识数而不会算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岂不是不通农事而劝农桑更?”
“如此取士,何以通晓钱粮核算,田地核算?”
“不知其治下之钱粮、田地多少,何谈治理一方?”
“故,臣以为,科举取士,应增添数算等诸多学问,令天下官吏通晓数算等学问,如此方可兴我大明天下!”
一份“奏疏”,侃侃而谈。
主要是论述其中要点,最后才是总结。
简而言之,而今的科举取士已经不够用了,得增加数算等学问。
以后再行科举,非但要考八股文,连数算也要一道考。
“哎!”
弘治皇帝再度叹息,有些无奈。
这事,可太大了。
而今大明乃是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此规矩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若按照宁远这建议推行,虽是不至于断了天下读书人的根基,一条腿总是要的。
于天下读书人而言,当下的科举已经很难了,苦读几十年的圣贤书,最终朝廷只选那三百人,何其难也?
而就是这么难,朝廷再加上一个数算,不知会将多少人推向深渊。
还有便是,科举制绵延千年,已相当成熟完备,朝廷突然之间要考数算……去哪里学啊?
这天下,哪里有那么多数算师傅啊?
再者,根本而言,将数算加入科举,那最终考的,还是儒家学问了吗?
日后的朝堂诸多士大夫,可又是儒家子弟?
这规矩可是坏大了!
但偏偏,宁远说的有理有据。
当下而言,仅仅是传统的儒学,确实无法治理天下了,连带着他这个君王都在学习经济、数算,包括三位阁老也一样。
天下向兴啊!
老的规矩,有些时候已然行不通了。
“这混球小子,总给朕找麻烦!”
弘治皇帝暗感无奈。
这奏疏,表面上看似是给他这个君王提议,实际上,那是向天下读书人下刀子。
原本,那诸多读书人因为户籍改制一事,已相当痛恨宁远了,结果呢?
这混球小子也够狠,要在读书人根本的也是最在意的科举制上下刀子。
他当然也清楚这其中的矛盾点,自那些读书人站出来的时候,就难以调和了。
可当下正面临和议啊!
他这君王残暴的杀了十多名读书人,好不容易稳住局面,那混球竟看热闹不怕事大一般,再度激起诸多读书人的情绪与怒火。
假若接下来有更多的读书人,乃至朝堂百官掺和进来,怎么办?
“大伴,刊物风华乃是你监管的,你怎么搞的?”弘治皇帝侧头。
“这……”
萧敬顿了顿,忙是低头:“奴婢有罪。”
弘治皇帝不耐烦的摆手,严肃下来:“当下,和议是重中之重,瓦剌与鞑靼主动和议,关乎着我大明的颜面,凡妄议此事者,当深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