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娃子的故事,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这个孩子,太苦了。
从生下来便苦,后来得到张老汉的救助、养育,终于磕磕绊绊的活到了六岁,而后……患上了不可医治的绝症。
她自己非但不害怕,在死亡之际,她甚至还在关心张老汉,还……那么懂事。
“呜呜……却不知这孩子能不能救回来。”
“缩脚肠痛,很难治的啦。”
“可不管怎样,咱希望这孩子多活些时日……”
许多人眼眶泛红,互相言语着。
而后,有人站了出来:“且不管是否可医治,治病,总是要花钱的,咱愿意捐些钱。”
“没错,繁昌侯固然不缺钱,可他一片好心,大家伙总不能干看着。”
“走,去百善堂,咱捐十个大子,钱不多,算是一片心意!”
有人带头,很快便聚拢了千余人,呼呼啦啦,奔赴百善堂。
不多时,百善堂的外面便响起一道道声音。
“你好,请问咱们这里谁管事。”
“咱们来捐钱的,为张娃子治病。”
“对,钱交到哪里!”
面对众人的言语,站在前台的一名护士有点懵。
毫无征兆的,竟是跑来一大堆人。
还要捐钱!
也是此间,宁远走了出来,看了看众人,沉声道:“感谢诸位好意,这个钱,要捐就捐至百善公益吧,与此同时,张娃子接下来治疗所需的所有费用,也将由百善公益出。”
众人微微侧目:“捐到哪里都好,只要能给张娃子治病就行。”
“就是,宁大人,您先收下吧,大家伙没什么钱,只能尽微薄之力了。”
“宁大人,一定要治好张娃子啊!”
众人先后开口,许多人更是泪目。
宁远看了看,便教那护士收下了钱,同时记录一个个捐款人的姓名,却是并未记载捐款数。
而随着消息的流出,越来越多的百姓纷纷赶来,自愿捐钱救治张娃子。
一日之间,捐款总人数逼近五千。
张老汉也是守在百善堂的门口,不住的磕头谢恩,泪水横流。
不多时,内阁。
弘治皇帝赶至,沉默许久,低声道:“可有参奏的奏疏?”
刘健摇头:“至今还没有。”
这里所谓的奏疏,当然是指弹劾那繁昌侯发布的那篇文章一事,教女孩子上学。
此事,影响是极大的。
可在这个时候,却是没人敢胡乱弹劾参奏。
因为那张娃子得了绝症啊,治肯定是治不好的,就更别提上学了。
况且当真攻讦这样一个苦难的孩子……未免有些不道德。
“朕听闻,已是有许多百姓主动跑过去捐钱了啊。”弘治皇帝喃喃一般。
三位阁老眉眼低沉,暗自相视一眼。
此话,意味深长啊!
相比于诸多普通的百姓,当朝诸多大员各个饱读诗书、通晓礼仪道德。
就是如此,那可能什么都不懂的百姓们跑去捐钱了,而当朝百官呢?
读了一辈子的书,连这点仁慈之心都没有?
转来翌日,早朝。
无甚大事,刘健却是主动站出:“禀陛下,那篇卖柴的小姑娘,臣看过了,触动颇深。”
“又因其病重,乃至是绝症,治疗需要无数银两。”
“臣……臣愿捐出十两银子,聊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