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
成县东南山区煤矿中第一炉焦炭炼制出成品,同日革命军民兵部队抽调二百人组成运输队,把焦炭装入荆筐中,用骡马或驴驮往黄渚镇的炼钢厂。
趁着时下结冻,在革命区的嘉陵江、西汉水河等十几条大小河流上狭窄处建造了数十座木桥。
从炼焦厂到炼钢厂,骡马驮运只需四天就可以把焦炭驮运到炼钢厂。等到连接各处木桥的山道全部修成,还能最少缩短一日的路程。如果把所有的山路都扩宽,能够通行牛车的话,虽然不能缩短多少路程,但是运量肯定会成倍增加。
百姓们居家闲着要吃饭,让他们出来干活同样要吃饭。既然绕不过粮食消耗,就必须让消耗掉的粮食发挥最大效能。
农闲时节的这个冬季,姬国卿动员了近五万百姓以每天管足两顿饭的代价,安排到煤矿、炼焦厂、铁矿、炼钢厂、铜矿、铅矿、架桥、铺路等等各个工地中。
革命军战士无战事时,除了训练,就是到各处山中去打猎,同时把打猎作为考评的一种,督促革命军战士多多获取猎物。
有了一定量的肉食,不但可以缓解粮食储量的不足,还可以让战士们、劳工们得到应有的营养,让他们干劲更足地投入到各种劳动中。
此时,还不是考虑什么生态平衡的时候。
人的肚子还填不饱,哪里还容得上那些野生动物逍遥自在?
自十一开始,商贸公司从汉中、四川购买的粮食就不再运输到西和县、西汉县和礼县,而是全部留在了成县、徽县和凤县、两当四地。
嘉陵江上游流域四地,大约七万人口,除了到各处厂矿、工地做工的人能混个肚子圆外,其他近四万人仍生活在濒临饿死的边缘。
几个月来革命指挥部花费了近二十万两银子购买粮食,仍不能保证革命区百姓的温饱。好在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比较富庶,有大量的粮食卖给革命区。
虽然革命指挥部储存的银两只剩下了四十四万多两,但是姬国卿仍打算拿出二十万两来购买粮食,保证革命区十几万百姓支撑到来年麦熟。
革命军战士、各县镇公职人员、兵工厂、议员、学堂等都需要大量的银子支付工资。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革命指挥部很快就会拿不出银两来支付相应的工资。
姬国卿知道,大明甚至是后来的大清,都不缺少银子。
华夏这块儿土地上,如今存放着数十亿两的银子。
比如说李自成到了北京后,一连串的输银助饷和各种名目的搜刮,《明季北略》记载有“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锭皆五百两……”由此大致可以推算出李自成的大顺此时最少掌控着四亿两白银。
这么多的银两,很快就会随着大顺的灭亡,很大一部分的银两流入满清。可以说,此时的满清,储存的银两数额更大。
总的来说,当今这个时代华夏所拥有的财富数额非常大,估计可占到全世界财富的三成。
面对这么多的银两,不去设法弄一些控制于自己手中,这本身就是一大失败。
纺织服装厂生产的布匹供不应求,机制的布匹,幅宽质密,质量上乘。
十一月底,商贸公司试着将两车二十匹布运往四川后,当即被富人抢购一空。
在四川几大富商的串联下,商贸公司跟他们签订了一系列商贸合作协议。
首先,四川的粮食、棉花、蚕丝、茶叶等源源不断地通过富商们运往革命区,革命区把成品的棉布、混纺棉毛布、丝绸再返销回四川。
有了固定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继续扩大商贸经营规模和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