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曰: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夷城半绕山,莽莽神州兵气亘,可怜沙场菊花残。
太宗北伐,实在不是什么华夏长脸的事,倒是成全了蛮族强人的不少名声。
中原与北蛮,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辽形势最好的,是周世宗时代,豪夺三关,可惜天不假年;赵大虽说是个无赖,好歹有底线,当然他的先南后北策略是需要讨论的,正当到他筹措对辽用兵之时,被斧声烛影了;到了没有底线的赵二手里,这事儿就耐人寻味起来了。大抵一个朝代前几朝,总要生出些祸端来,凡捱得过的就是个大王朝,捱不过就是秦隋了。大王朝的祸端比如少康之乱、共和之乱、七王之乱、八王之乱、武氏之乱、靖难之乱。。。几乎一个都不能少。这大宋的祸端,我看就是应在这个不择手段上位的赵二身上。
赵二自从无耻上位后,必然浑身不得劲,仿佛天下人在都戳脊梁子。这也是小人疑心生暗鬼,统治转向专制是可期的,把个赵大整的欣欣向荣的江山渐渐转向阴暗可疑起来。比如,赵二的统治开始搞特务化,派武德司亲信去各地觉察善恶“密以闻”,多亏我大宋挺起腰杆的文人们,生生把这趋势扭转了过来。曾有特务各地乱串,被汀州知州王嗣宗抓获一个杖责送京,并上奏道:“陛下不委任天下俊贤,而信任此辈为耳目,窃为陛下所不取。”赵二自然大怒,但文人制度已经形成,结果皇权、文人几经拉锯,赵二最后也不得不咽下了这口气。(大宋终于没有被特务制度所毒化,大宋民间管控相对宽松,这本是显而易见的事。现代人为了黑大宋,也是不遗余力,网上有人提出宋有“皇城司”搅闹民间,也即前面提到到的“武德司”。可是那甚捞子被地方文人轻易地打了回票了,充其量城管罢了,能与其他强力机构相提并论吗?千牛卫、锦衣卫见官大一级,谁敢这么对付他们?更不用提什么东厂、血滴子了。)
其实当时大辽还是那个大辽,前两代都算雄主,阿保机不说,耶律德光两入中原,也是个杀伐决断的主,最后还被制成中土版木乃伊。到了第三代也开始乱了起来,莫非游牧民族大国也有我中华的王朝前几代“总要有些祸端”的传统?大辽内部互杀、大伤元气,最后混上皇位的是大名鼎鼎的“睡王”辽穆宗,大辽就是个软柿子咯;后面辽景宗也不咋地。大辽复兴靠得是萧绰太后,但大辽复兴就复兴在赵二身上。
就像是人类历史上的所以辣鸡统治者一样,一旦自感到国内民意汹涌,就意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同时树立起自己的威权。于是,赵二借口完成大哥遗愿,发动起举国大军,开始亲征北汉。当时的北汉,国小民衰,已经摇摇欲坠,彻底沦为大辽的附庸。此次赵二亲征,当终于踏到了当初柴大与赵大铩羽的地方---晋阳城下时,当真是感慨万千、豪气顿生啊。而辽国此时也自身难保,自然救不到北汉,白马岭之战宋军完胜前来支援但心不在焉的辽军。这件事对北汉之役其实关系不大,但对赵二这个野心勃勃、浪催的来说,则不啻为一支强心剂-----我搓,辽军不经打嘛,柴大与赵大当初为甚畏辽如虎?看来我战神下凡、神功护体,天叫我立此不世之功!这个也作为一个深宫弱逼的赵二,特别喜欢画阵图、并让前线官兵照图运作的原因吧,谁叫我军事技能满点呢?看着柴大与赵大牛逼哄哄的,看来还不如我哇哈哈哈。。。于是赵二信心爆棚地走上了不归路。
虽然战略上大局已定,但晋阳城高势险,还是给赵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不过这种小麻烦就像二流网上的爽文,在主角光环的一路高歌猛进之下,小有的挫折只有更加勾起主角的万丈雄心。何况这也谈不上什么挫折,城攻不下?拿命填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的命!最终当然是惨胜,晋阳城下,北汉覆没。这件事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打一个漩涡的资格都没有。唯二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一个就是赵二事后咬牙切齿地毁了这座令他难拔的名城;一个就是北汉名将杨继业归诚,这又是一个“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悲催故事。要不是后面发生的狗屁倒灶的事,杨继业的命运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刚投降的大将,有什么锅你不背谁背?(此处与民间传说断然不同,杨业哪有令公的名啊。)
照理,北汉也灭,大辽也败了,你赵二见好就收也就罢了。就不!可能晋阳难下恶心着赵二了,也可能晋阳难下更加磨砺了赵二的雄心,赵二开始将目光扫向了燕云十六州,那个柴大与赵大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辽国是辽景宗当国,就是女强人萧绰的那个病痨老公。大伙儿还没有从前次的辽国内乱中缓过劲来呢,所以对大宋的突然进攻意料之外;而大宋这边呢,攻晋阳死伤无数,人人“希赏意”,个个思归期,最主要心累!明明说好的打北汉,这北汉平了又打大辽,那大辽平了是不是要打喀喇汗国?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哇?
于是赵二驱厌战之兵,跨过白沟,直扑大辽核心区。而大辽根本毫无准备,所以前期推进异常迅速,这也大大支撑了赵二的熊胆,此次辽境内的进兵之顺利,是连以后的大宋灭辽之战也不能相比的,太宗十九日入辽境,仅四天就一直攻到南京(即燕京)城下,四面围定,日夜攻打。也许他认为,就算死点人,燕京顶多又是一个晋阳罢了,陷落指日可待。可惜大辽不是北汉,韩德让也不是北汉主刘继元。
当时辽措手不及,辽廷中甚至有议论放弃南京,守古北口;辽南京留守使韩匡嗣甚至不在城里,可见其根本想不到宋军会进攻燕京。其子,年轻而毫无威望的韩德让站了出来,召集部属日夜守御待援。太宗攻城虽日趋惨烈,竟不能下。(此战也是韩德让扬名立万一战,萧绰少女时对其即有许嫁之言,可见萧绰慧眼识人、眼光之毒。)有了韩德让全力守备,燕京无攻破之虞,辽军开始腾出手来,从容应对。正如中国各种曲艺中的词:“家贫思孝子,国难出良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大辽国难之际,一代英豪也在成长,最出名的是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軫。
自白马岭战败后,耶律斜軫军其实一直在与宋军纠缠, 好在其为骑军,旋来旋去,在燕京周边骚扰而已;而耶律休哥自带大辽援军远来救燕京,直插宋太宗身后,于太宗攻城状态下与宋军决战。此战即为“高粱河之战”,高粱河,在现北京西直门外。战事甚为惨烈,双方军主皆带伤,太宗股上中了两箭;耶律休哥身受“三创”。而耶律斜軫又从横斜里杀到;守城的韩德让也不会放过这个便宜,擂鼓呐喊,大开城门,侧击宋阵,胆气真不差。于是辽三军合击,以前的劣势反而成为优势。辽宋大大混战了一场,天黑收兵。此战宋军小挫,被打乱战略节奏,士气损失不小,死伤也不小,不过辽也未必讨了什么好去。要说宋军高粱河被辽军干得一败如水,那是真没有。
好戏在晚上上演。当晚宋军啸营了,疲师远征、军心不稳、新挫小败,俱是原因。古代啸营也常见,也不难对付,三国名将张辽就有“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乃令军中曰:’不反者安坐。’”的典故。但架不住赵光义心里有鬼呀。所以说,自古失败都是从自己身上开始的。此次出征,赵光义怕赵大的正牌继承人赵德昭搞事,将其带在身边出征,这外乱不怕,怕的是亏心事啊。于是太宗连夜带着亲信弃军遁逃,因受箭创,还是趴在驴车里溜的;还怕诸军知道,让都虞侯高琼坐镇御帐,让乐人演奏“引龙真乐”。我都不知道他这是想干嘛,说他“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还是好的,简直是拿国家名器不干人事。史称“军中尝夜惊,不知太宗所在。”
果然,事情的演变也没有出乎我们的预料。一个方面的后果是次日辽军讨战,宋军中将士不知天子下落,又怀疑天子伤重而亡,惊慌失措之余根本无心恋战,竞相逃遁。《辽史》称,耶律休哥“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击宋余军,所杀甚重”。这就演变成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啦。此战将赵宋开国以来,新兴帝国的军事上升趋势生生打断,从此开启了大宋武人畏敌如虎、卖友成风的模式。也是,首先就是他们的皇帝出卖了他们嘛。
另一方面,则赵二如愿以偿地看到,在找不到皇帝,军中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果然有人谋立从征的武功郡王赵德昭。这个才是太宗的心病呐,全军覆没算得了神马。于是回家之后算总账,大是处罚了一票人,然后就逼死了赵德昭。关于赵德昭的死历史记载十分荒诞不经,说是赵二斥责赵德昭干涉军务,有不臣之心,影射其在高粱河之夜图谋不轨,于是赵德昭回去后想不开关起门来一个人拿把水果刀自杀了。好一个密室杀人案!不过有动机有得利,按现在的侦探路子,谁最有下手可能不是昭然若揭吗?更有骇人听闻的说法,说赵德昭年轻轻的喜欢吃肥肉吃死了?高粱河之役给赵二带来的最大利益,莫过于此!历史的记载只是告诉我们,文人们纷纷表示已经编不下去了。
文人们对这个二帝太宗,实在是贴金都不知往哪儿贴。所以在各类演义小说里,提及这一段,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另一个平行空间的说法。且说二帝太宗出巡五台山,遥见辽境内有好景色,于是摆驾游历,八贤王劝驾,不听。连个出征辽境都不敢说,我直替赵二脸红,你一个大国皇帝跑到人家境内去干什么?辽主萧银宗、天庆王闻报,(这个意淫得十分贴切,宗者、帝之庙号也;王者、女君之王夫也。如伊丽莎白女王、菲利普亲王故例。大辽谁做主不是很清楚了吗。)带大军将宋太宗、八贤王围困起来。
这才引出金沙滩双龙会,杨家将血溅筵席,萧银宗痛失亲夫,七子去六子回的精彩故事,恕不赘述。我看这个故事唯一洗白的,就是宋太宗痛灭亲侄这一史实,八贤王仍在嘛,所以说在高粱河一系列史实中,最关键的,就是赵德昭一事,其他事,都可以是铺垫、陪衬、代价。。。
王铚的《默记》中记载:“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竟以箭疮发云。”这是高粱河给赵二最好的纪念!上天并不是任人戏弄的小姑娘!太宗造下的孽,如果大宋捱不过,被大辽灭国也不是没有可能,一直要到寇准出兵,才算扳了过来,大宋才进入盛世。此不可不察。
谬史氏曰:赵光义让大宋或曰华夏彻底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实在是罪莫大焉。因为在此时际,是大辽最衰落的时候,也是大宋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比浪费机会更可恶的,就是明明有一个机会却输得更惨。怨而记。
喜欢大宋逸史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大宋逸史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