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www.ttkan.co/novel/user/operation_v3.html?op=set_bookmark&novel_id=canming-bandu&bookmark=308" class="anchor_bookmark"><amp-img src="/novel/imgs/bookmark.svg" width="30" height="30" alt="bookmark" title="添加书签"/></a>
招降刘承胤、黄朝宣、董英等部后,清军继续发起猛攻,很快占领了湖南大部分地区。
东线战场上,郝摇旗、王进才、曹志建和卢鼎等部在衡阳、耒阳等地五战五败,衡州府和郴州府相继失守,残部四散奔逃,退到湘桂、湘粤边境一带才稳住阵脚,何腾蛟手下十几万大军至此折损过半,部队也被打散了,佟养和却偏偏盯着他不放,带着一支精兵穷追不舍,何腾蛟带着数百残兵逃到广西全州,才摆脱了清军的追兵。
西线战场上,明清两军围绕着沅江和资江两条大河展开争夺,沅江纵贯辰州府,资江纵贯宝庆府,清军仗着水师优势,顺着这两条补给线向前节节推进,明军则层层设防,在泸溪、辰溪、怀化等地阻击清军,孔有德进展不利,不断从东线调来部队增援,用大炮一层层砸开明军的阵地,终于在四月中旬占领了宝庆府的府城邵阳,基本控制了湘西南地区。
面对气势汹汹的孔有德,忠贞营和楚军并没有硬拼,而是在杀伤清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小心保存自己的实力,邵阳和怀化失守后,忠贞营的部队分散后撤,一部分退入湘黔边境的山区,一部分向南退到湘桂边境。
楚军边打边退,和忠贞营交替掩护,一边后撤一边集结,在邵阳失守之前,把最后一班岗的交给李过,在他们的掩护下突然转头向东,跨过资江进入永州府。会同郝摇旗、卢鼎所部发起反攻,把孤军深入的佟养和包围在永州府的府城零陵。
经过十余天的苦战,明军终于破城。此战一举消灭了三千多名清军,其中包括四百多名八旗兵,六百多名天佑兵,一千多名乌真超哈兵,还抓住了满清刚刚任命的广西巡抚李懋祖,只有佟养和孤身逃走。
勒克德浑为此勃然大怒,亲自跑到邵阳质问孔有德。湖广清军三分之二的主力都在西线,楚军应该被压得透不过气才对,怎么会突然跳到东线。一击黑拳打得自己两眼冒金星?
孔有德却有苦说不出。
西线战事虽然表面上节节取胜,但楚军和忠贞营一直回避决战,而是利用地利消耗清军的实力,一攻一守。双方的战损比始终维持在三比一左右。他不但伤亡了近万士兵,还消耗了大量的物资补给,楚军和忠贞营却元气未伤,随时可能发起反击。
两军交战,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他一直在警惕明军的反击,甚至做好了打一个败仗的准备,但没想到的是。汪克凡竟然这么狡猾,没有在西线发起反攻。而是跳到东线,在勒克德浑的背后下黑手!
孔有德身为全军统帅,无论如何都对零陵之败负有责任,况且勒克德浑身份贵重,既然找上门来问罪,孔有德就不能随便找个理由搪塞,只能忍住气承认是自己的失误,并且答应了勒克德浑提出的要求,向东线抽调主力部队,消灭楚军,夺回零陵,以报一箭之仇。
忠贞营已经退进山区,困也把他们困死了,孔有德在勒克德浑的要求下,把进攻的重点转到了东线,数万大军直扑零陵……
陈友龙带着镇筸兵进入永顺宣慰司,招降土司彭泓澍后,翻过大山深入贵州,突袭黎平府,抓到了何腾蛟的继母孙氏,老婆徐氏等一百多口。
听说抓到了何腾蛟的家人,孔有德如获至宝,马上写了一封亲笔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奉汝母如吾之母,待汝妻如兄之妻等等,然后派人到广西全州招降何腾蛟。
何腾蛟没有回信,只给孔有德带了一句话,自己肯定不会投降,妻子老小如何处置,你就看着办吧……使者走后,极度伤心的何腾蛟大病了一场,形销骨立,性情更加暴躁偏执,手下人经常听他喃喃念叨陈友龙的名字,咬牙切齿,声音中充满了仇恨……
永州大捷后不久,隆武帝从广州起行,移跸桂林。
湖广战局节节败退,清军兵锋直至广西,出于安全考虑,朝廷里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反对移跸桂林,和赞同派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但在隆武帝和楚勋集团的坚持下,移跸桂林的工作一直在向前推进。
桂林虽然离前线太近,却是“西省上游,形胜嵯峨”,城郭坚固,守兵众多,隆武帝去了那里不但可以激励士气,也可以把桂林打造成抗清的坚固堡垒,再图谋收复湖广。毕竟大明朝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湖广会战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本省,如果被清军攻入广西,偏安广东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随着天使一趟趟到桂林宣旨,桂王朱由榔去了柳州,广西巡抚瞿式耜也加封建极殿大学士,只等朝廷迁到桂林后就加入内阁,广西军阀陈邦傅和焦琏也封侯赐爵,做好了移驾的各项准备。
隆武朝野上下,何吾驺、苏观生、陈子壮等“南党”势力最反对移跸桂林,他们都是广东籍官员,希望隆武帝一直留在广州,如果隆武帝去了广西,朝廷的政治重心就将向西偏移,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但随着永州大捷的消息传来,他们再没了反对的理由,只好跟着隆武帝动身前往桂林。
北控湖广江西,西联云贵四川,东接广东福建,隆武帝移驾桂林后,逐步把各自为政的几个省捏合到一起,统一调配各种资源,南明就此走上正轨,渐渐有了一个国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