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考古学家利基,1971年,曾经向投稿一篇文章《人类起源于非洲》,后来这位大牛自己觉得证据不足,要求撤回稿件,等到收集足够的证据再发表,主编马多克斯力劝利基不要撤稿,直接发表。
所谓不审稿,不是主编或编辑不看稿件,而是稿件不给编辑之外的专家审稿,也无需通过严格的编委讨论,稿件的是否发表完全由编辑拍脑袋决定,借以彰显《nature》的完全独立性。
再往前,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大名鼎鼎的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这篇文章提出举世闻名的DNA双螺旋模型,当时这只是一个假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这篇文章,当时的主编布林布尔一拍脑袋,不审稿,直接发表,从投稿到发表只用了23天,布林布尔认为这种假说,任何一个同行专家都不会认可,所以直接发表才是最好的选择。
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稿制度,杨平的论文可以被《nature》的编辑一拍脑袋,立刻予以发表,也可以被编辑一拍脑袋直接拒绝。
所以,曼因斯坦最好在编辑拍脑袋之前赶到伦敦,与他们见面。
《nature》的总部位于伦敦泰晤士河边,曼因斯坦没有闲情在河边漫步,他走进《nature》总部的玻璃门,直接往主编杰夫博士的办公室走。
此时,杰夫博士正在喝咖啡听音乐,门是打开的,因为杰夫知道曼因斯坦今天要来。
杰夫远远地看到曼因斯坦走过来,他立刻迎出去,接住曼因斯坦老旧的牛皮公文包,将曼因斯坦迎进他的办公室。
“亲爱的曼因斯坦教授,我正准备去楼下迎接你,可是你早到足足半小时。”
的确,杰夫是有打算去楼下迎接,可是没想到曼因斯坦早到,这不符合德国人的个性。
德国人向来十分准时,但是曼因斯坦为了更快解决问题,也不在乎是否准时的问题,能够早到尽量早到。
“这个中国名字最近投稿的4篇论文,你们见过吗?”
曼因斯坦坐下来,没有半句多余的话,直接将一张卡片递给杰夫,上面写着中国名字的汉语拼音,以及中国南都三博医院的英语名称。
没有任何寒暄,直接甩过来一张卡片,杰夫被曼因斯坦突然的举动弄得有点不适应,他的第一反应,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惹上曼因斯坦。
如果是这样,事情就比较麻烦,学术圈里没人愿意惹上曼因斯坦,因为没人愿意被世人看作是“饭桶”。
“对不起,我没有见过,其他的编辑有没有见过,我得问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喜欢外科教父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外科教父泽雨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