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进行到尾声,杜甫喝的酩酊大醉,瘫倒在地不省人事,不得已被人搀扶了下去。
待得宴会结束,宾客散去,周钧独留下李光弼,于偏厅之中交谈。
一壶茶水烧滚于房中,再配上几碟糕点。
李光弼小口抿了杯中的云茶,轻声叹道:“许久没有喝到此物了。”
周钧:“朔方军在灵州设了云茶作坊,每年可产茶数万斤,朔方节度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遣人赠些,你若喜欢,便带一些回去。”
李光弼闻言,又抿了一口茶,开口说道:“家主……”
周钧侧过头来,看了李光弼一眼。
后者连忙改口道:“二郎说的可是那郭子仪?”
周钧:“是,敦煌之战后,你与他可曾打过交道?”
李光弼摇摇头。
周钧轻轻点头,心中却在感叹,自从来了这大唐,不少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
李光弼没能成为河西节度副使,却因为石堡城之战,蹲了三年苦牢;郭子仪本应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原太守,却因为得了自己的举荐,参与了敦煌攻防战,累功成了朔方节度使。
周钧端起茶杯,向李光弼问道:“你如何看郭子仪?”
李光弼思虑片刻,开口说道:“光弼不喜此人。”
听见这话,周钧先是有些发愣,仔细想想,慢慢便也懂了。
史书之中,李光弼和郭子仪二人,曾在安思顺手下共事过一段日子。
李光弼遇事血性,讲究的是爱恨分明,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而郭子仪老成世故,遇到问题,大多采取柔化处理,争取将影响降到最小。
故而,这二人在安史之乱发生前,性格互冲,势同水火,甚至不能坐在同一张桌子上。
安思顺为了此事,也头疼了许久。
李光弼饮尽杯中之茶,向周钧问道:“安禄山反心日盛,吾等自当早做准备,应对叛军。”
周钧不动声色,向李光弼问道:“依你之见,应当如何做?”
李光弼:“安禄山如今已是三地的节度使,手中又有突厥、奚、同罗等等异族精锐,可用之兵不下二十万。倘若倾巢出动,恐怕天下危矣。如今之计,一是要警示朝廷,劝其早做防备;二是要联络回纥部,请其骑军襄助;三是要准备粮草补给,随时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