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安西军、北庭军整编完毕,浩浩荡荡向长安行去。
就在安西北庭大军启程的同一日,唐军与叛军的战场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东都洛阳失守。
时间向前倒转,十一月中旬,河北军攻下虎牢关,又整编了两万余名唐俘之后,一时之间兵力大增。
而另一方面,高仙芝所率领的军队,在洛阳城中却传来噩耗,身为主帅的荣王李琬,得了急病,死了。
李隆基当初令高仙芝领兵,本身就是存着疑虑。
高仙芝身为安西节度使时,因为贪财,私下对石国用兵,致使安西境内的小国,对大唐心生不满,更使得大食钻了空子,占下了怛罗斯之地。
所以,李隆基对高仙芝的忠心一直存着疑惑。
这样一位贪财好功的将领,倘若叛军重金收买,是否会投敌叛唐?
正因如此,李隆基在下旨让高仙芝领兵的同时,给他派了两个人,作为监军。
一个是荣王李琬,另一个就是太监边令诚。
而眼下,好巧不巧,其中一位最有分量的监军——荣王李琬,居然得了急病死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叛军抵达洛阳,首战便将两万余名新投的唐俘,押在前阵,慢慢向城墙靠近。
由于这些唐俘都是洛阳本地人,其中有不少和城墙上的守军,是友人甚至是亲属。
结果,洛阳守军中有人恸哭流涕,不忍放箭。
高仙芝无奈,只能斩杀怯战者,强令守军反击。
一时之间,战场之上亲属相残,哭声震天。
叛军的第一次攻城,高仙芝终究是防了下来,但守军士气几乎降到了最低,甚至有士卒趁着夜色,坐在吊篮里降到城外去投叛军。
高仙芝清楚洛阳不可守,便在城墙上多插旌旗,又让百姓穿上军服,在城楼上巡逻,用以迷惑叛军。
而唐军的主力,则退出洛阳城,全速退向长安城外的最后一道天险——潼关。
至此,洛阳彻底落入安禄山之手。
而高仙芝的下场,几乎和史书中如出一辙。
洛阳失守,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边令诚谎称是高仙芝率军不力;荣王李琬暴死,军中少了一位最有分量的监军,李隆基对高仙芝也是越来越不放心。
于是,李隆基下了密旨,让边令诚赶往潼关,以战事不利为名,处死高仙芝。
高仙芝外出巡视,刚回到潼关,边令诚就让埋伏的刀斧手一拥而上,捆缚了前者。
边令诚宣读圣旨,高仙芝一边听一边大喊冤枉,后者麾下的将士为了挽救主帅,也是纷纷喊冤。
可惜,刀斧手最终手起刀落,一代安西名将还是身陨在潼关之中。
而另一面,长安城中。
哥舒翰卧在床上,皱着眉头喝下一碗药汁,长吁了一口气,朝身旁的老者问道:“达夫,军报中如何说?”
那被称作达夫的老者,姓高名适,乃是哥舒翰幕僚中的掌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