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178章 琼台

第178章 琼台(1 / 2)

三月初十,春暖花开,良辰吉日。

今日殿试,皇宫集英殿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三十八人。其中有二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昉“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一百九十五人和已中的三十六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一百二十七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十一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昉降职。这次科举案,成了殿试的发端。

开初,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

仁宗得知后心有不忍,自此凡参加殿试者皆不點落,此举也被后世历朝所效仿。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可信度极高。

宋初的殿试,有末尾淘汰制。就是在殿试时排名最后的考生会被黜落。仁宗时,发生过一起举子因累举进士不第,便愤而投靠西夏,并帮助西夏攻打宋朝的事件。这位在数次殿试中都被黜落的举子叫张元,他自恃才高,负气倜傥,有纵横才,屡试不中后,愤而走西夏。当时正值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当政,且早有觊觎中原之意,元昊得张元后委以重任。当时与张元叛逃的还有另一吴姓书生——“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在张吴的辅佐下,西夏国力大增,曾三次大败宋军,并有意夺取关中之地,攻占长安,但因宋军顽强抵抗,西夏军战败。张元当年的“走夏州”之事,给宋朝以极大震撼与教训,仁宗嘉佑二年,宋朝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的末尾淘汰制,凡是进入殿试之人,一律录取,成绩只作为排名依据。

单以此论,张元之后的进士是得感激此人冲冠一怒的。

殿试只是一天,考一道策问题。

宋初承袭前朝旧制,殿试题为诗赋,太宗时又增加了策论的内容,但在实际评卷过程中,考官仍主要以诗赋的好坏来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策论好坏的重要度不高——

“进士先试策三道,次试论,次试诗赋,先考策论定去留,然后与诗赋通定高下。”

神宗始,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大力改革科举,取消了诗赋及明经诸科,增加进士科名额。殿试题从诗赋论改为策问一道,成为了后世效法的典范。

相比诗赋的浮华,策问就实在得多,可以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针对国家现实进行思考,避免了死记硬背,也有利于统治者甄选出所需要的经世之才,顺应了科举考试趋成熟的必然要求。

殿试在辰时正开始,卯时正,新晋进士便齐聚皇宫城墙前,等待官家诏入大内集英殿。

千余名进士及诸科大宋日后的希望种子排成两列,浩浩荡荡。省元王棣与亚元马涓排在队首,挺胸收腹,傲然而立。

王棣第一次近距离观视大宋皇城,心下颇多感慨。

但凡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都会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宫殿来彰显身份、国力。秦朝有阿房宫、汉朝有未央宫、唐朝有大明宫,王棣去过明清两朝的故宫紫禁城,眼前这大宋皇宫确是够寒酸的,平淡无奇。

皇宫规模很一般,周回仅五里。所谓的“周回五里”指的是周长五里,要知道唐朝的大明宫,周长最少也达到十五里。而且宋朝的“宫城周回五里”指的还是皇城,皇城之内还有宫城,而大明宫的的周长十五里指的可是宫城。两相比较之下,宋朝的皇宫简直就是“四合院”。

这样的宫闱建造跟宋朝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要知道宋朝的经济在封建王朝当中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发动的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经济为宋朝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其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二成左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按道理来说,在这种发达经济的支撑下,宋朝的皇宫就算不像大明宫那么磅礴大气,也不至于如此“小家碧玉”。

实际上,宋朝皇宫“小家碧玉”是有原因的。所有的宋朝皇帝都算比较平庸,除了宋真宗好大喜功去泰山封禅外,大部分皇帝的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处理国家政务,没有特意的去追求物资的享受。

再加上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在思考如何汲取前代教训使江山社稷得以永固,感怀前朝百姓因收到剥削压迫而最终奋起反抗,遂下令命人刻了一座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一间密室里,平时遮蔽得很严,任何人不得进入,只有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这间密室才能打开,届时天子在一名不识字的宦官引领下进入,别人都不知道碑上刻的是什么。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