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82章 李中郎回京

第182章 李中郎回京(2 / 2)

申凯到底是本地人,地理非常熟悉,诚恳地解答:“此处虽然平坦,灌溉也便利,但土质并不结实,都是因为汉水、堵水流至此处平缓下来,泥沙淤积,方圆数十里沼泽遍地。”

李素点头,这才表示理解。

这地方大致就是后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丹江口水库,外加后世的十堰市区。既然有库区和冲积平原,那古代肯定是沼泽地了。

后世十堰能建设城市,是又经过上千年的泥沙沉积,沼泽变成了坚实的平原。

现在想搞活整个上庸地区,的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这片沼泽地利用治理成农耕区,这里盘活了整个上庸就盘活了。

李素不是很懂这方面的事儿,只好以后再求贤请教。

……

“不管了,我看这武当山景色不错,我们就在此山以西的沼泽边缘,扎营等候几日,等赵云带着援兵过来汇合,我们再去筑阳。我们毕竟是汉中兵嘛,带太多人进入南阳郡也不好。

将来我看可以在此驻扎数千士卒屯田,沼泽不能种稻麦,那就种芋头好了。有了存粮之后,此地驻军百姓就能自给自足,无非芋头不耐久贮,还是要运些米麦来渡过春荒才行。”

李素视察了一番,就吩咐军队在这儿驻扎下来,顺带卡住上庸县的脖子,让典韦带点人去把上庸那边不服刘备的死硬分子也清洗一番。

一旁的申凯看了李素这架势,也是微微有些惴惴:这李中郎手笔野心很大啊,这是打算战天斗地好好在这儿种田了?要是将来外人很容易进来,申家的土皇帝可就当不成了……

不过应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先稳一手观望几年,犯不着得罪李中郎。

大约一周之后,典韦就把上庸县彻底肃清了,带着兵回来,那些信了张鲁邪的县吏,能换自己人也都换上李素军中带来的小吏。

差不多与此同时,赵云也带着一些援军抵达了武当山,与李素会合了。

而这一周的考察之下,李素也发现了在汉末种田的一些通病,他就这样在武当山上纳凉消暑,一边写点东西记在小本本上,准备回去后跟刘备说,组织百姓学习新的技能。

之前在汉中的时候,李素就发现了,这个时代的百姓很多都不懂多少种田技能,或者说会种的农作物就非常可怜的几种,换别的就不会种了,也没人教百姓。

这时代最先进的农书也就是《四民月令》,李素前世没看过,但到了汉中之后,他特地让人找来一本《四民月令》看了看,发现跟南北朝时候的《齐民要术》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关键是《四民月令》的作者口吻,一看就是一个豪强家大庄园的大管家,知道如何组织调度农奴一年四季如何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轮休种植各种蔬果。而百姓很少有懂这些。

李素在蜀地,看到花椒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商贸货物了,很昂贵,茶叶也是如此,还有做枸酱的那种果子。但百姓不会去“耕种”这种作物,货源都是来自于上山采药的药农,所有收获都是纯野生的。

同理,李素如今想要治理的这地方,按说可以靠水吃水,有沼泽地也没关系,但百姓只会捕鱼,从没想过养鱼,芋头也都是沼泽地里野生挖的,很少有人将其视为农作物,而是“樵采所得”。

真要是开化一下民智,让蜀地山区的富余人口知道“山坡地也是可以主动种花椒种茶树种甘蔗”,让沼泽区富余人口学会养鱼种芋头,益州何至于一到六七百万人口就马尔萨斯陷阱内卷呢。

任重道远呐。

收复上庸之地的过程,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挑战几乎可以说是忽略不计,但其他方面的无力感让李素很郁闷。

有业余时间自己写一本山寨版的《齐民要术》也好,虽然他不懂齐民要术,但照着《四民月令》借鉴、再让一些老农把种这些“目前人还不认为是农作物”的经济作物的方法总结出来,李素记录转化为文字,这点他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也没必要亲自写,文字整理完全可以交给诸葛瑾他们嘛。

李素一番折腾,最终在六月中旬才离开上庸山区,六月十八日,他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了益州地界一侧待命,自己带着嫡系船队抵达了襄阳,然后打探了一下朝中的形势。

得知董卓还在河东拖延时间,何进尚未有任何动作,而朝廷对于外兵越境调动的限制和指责,也确实比灵帝在位时松懈了不少。

李素这才放大了胆子,让赵云典韦带了五百名骑兵,作为入朝觐见使团的护卫名义,从襄阳转入淯水、抵达南阳。

而后才上船登岸,从南阳走陆路,直奔荆州与司隶边境的伊阙关。

不过,在进入司隶之前,李素让赵云隐下旗号,然后先派快马秘密进京打探一下何进与宦官斗争的进度,而典韦则护着虚假的旗号缓缓而行。喜欢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