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他重用小人奸臣、宠幸妲己、残害忠良、贪图享乐。 在有了描写夏朝桀时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先秦三朝,包括后来的周朝,他们的末代君主在德行之上都是饱受诟病。 不知道是后来的史学家主观记载的原因,还是有着更多的历史原因。 这一点在我们通过与明清两朝的末代君主比较,就可以发现末代之君往往都是想要力挽狂澜的,采用的也都是不同于从前的非常之法,效果如何且不去说,决心都是有的。 而帝辛可以说是一个想要有作为,而且也是有所作为的君主。 多年的对外征战,对内采取多项的改革,帝辛所作所为如果是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君主身上,都是雄主之姿。 可内部的矛盾重重,简单的办法已经无法解决,身边还有着一个周部落对自己虎视眈眈。 根据记载帝辛自幼勇武过人,力能搏虎,还精通音律,性格上则是刚愎自用,那么在现实和性格的双重影响下,帝辛在位后期一系列的残暴之举是不是就能说得通了呢? 帝辛在位之时,神权在商朝已经十分式微,它只能在名义上谴责君主,而没有更多实际上的作用,而帝辛便被描述成了一个不敬神明的君主,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帝辛就是因为亵渎女娲娘娘,而被女娲派遣妲己覆灭殷商。 他任用来自下层的费仲、恶来、飞廉等人,不被当时的世家大族所允许,也打破了旧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帝辛与这些大族的分歧,给商王朝的内部造成了极大政治和谐造成了极大破坏。 而这些在名义和政治上都给商王朝的覆灭打下了基础,而对于忠良和贤臣的迫害在表面上来看却是危害最大的。 帝辛在位时的武功虽然主要是击败东夷,可他对各诸侯的掌控却是一点也没有忽视。 当时在商王朝的属国里,有着三个强大的属国,周国、鬼国、噩国,他们的领袖分别是西伯侯、九侯与鄂侯,帝辛因此将他们封为三公,以掌控外服。 九侯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帝辛,可帝辛荒淫无度,九侯的女儿十分不喜,使得帝辛大怒,不仅下令杀了她,还把九侯处于了醢刑(剁成肉酱)。 鄂侯因为向帝辛进谏,激烈争辩,毫不退让,使得帝辛对他也处于了脯刑(制成肉干)。 先秦之前的刑罚,大都没有脱离原始蛮荒的意味,后世所谓的腰斩、五马分尸在这一点上跟它们是根本无法相比。 而被称之为古代最残酷的刑罚凌迟也只是技巧和心理上的超越。 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因为这两件事也是心生不满,对帝辛颇有微词,被人告发之后,帝辛因为忌惮周部落的实力,便将他囚禁在了羑(yǒu)里,就是司马迁笔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地方。 历史在这个时候好像突然重叠了起来,当年成汤灭夏之前,也是被桀拘留,而姬昌的父亲季历也是被商王文丁给囚禁在了王都。 姬昌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对商王朝愚忠,而是与成汤一样,在部下的努力之下,向帝辛进献了大量的珍宝和美女,他才最终被释放。 帝辛这个时候不仅没有继续为难周和西伯侯,还给了他征伐诸侯的权利,使得周国的实力有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西伯侯姬昌这次回到周之后,也像成汤那样发展周的实力,推行仁政,等待着商王朝的气数耗尽。 而帝辛也好像就此把周给遗忘了一样,哪怕是西伯侯在消灭黎国之后,帝辛的大臣向帝辛报告,此时的帝辛就像是当初的夏桀一样,昏庸到了极点,看不清王朝的末路,还自以为天命加身。 姬昌在位五十年而逝世,他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此时的商王朝与周的矛盾已经十分明显,而周的实力已经十分强大。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生息之后,武王亲自率军东征,在盟津这个地方与背叛帝辛的诸侯会师,据说当时前来的诸侯数量有八百个,可武王觉得讨伐商王朝的时机未到,便又班师回国了。 此时的商王朝虽然已经是行将朽木,帝辛也早已没有继位之时的雄心,昏庸无道、残暴不堪,可他的身边还有着不少的忠臣贤良。 微子多次劝谏帝辛,可都没有结果,便逃离了殷国;比干屡次进谏,惹怒了帝辛,被帝辛剖胸挖心;箕(jī)子(帝辛的叔父)见到这样的情况十分害怕,本想要靠着装疯逃过一命,可被帝辛知道之后反倒把他囚禁了起来。 这三个人在后来,被孔子称之为殷末三仁。 而这一逃、一死、一囚,预示着商王朝的内部已经分崩离析,姬昌没有等到的灭商时机,终于被他的儿子姬发等到了。 帝辛二十九年,武王正式出师伐商,第二年,伐商大军进行了孟津之誓,确立了周的领导地位,进行了灭商前的最后准备。 帝辛三十年(约公元前1046年),周率领的伐商大军与帝辛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交战。 据《史记》记载,周与诸侯会兵共有四千乘(一乘共四匹战马、一辆战车、车上三名甲士,车下步卒七十二名、后勤二十五名,共一百人),帝辛亦派兵七十万进行抵抗。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一只王朝末路的军队是无法与带着正义之名的部队抗衡的。 帝辛成为了商朝最后的一任君主,而他的结果无论是自焚而死还是被斩首而死,意义都已经不大了。 看他的一生,你好像觉得他是活该。 一国之君,受万民供养,得诸侯朝拜,昏庸他自己选择的,无道他自己造成的,享万千之尊荣,终遭天地之大刑。 可笔者有时会替他感到一丝惋惜,面对这样的危局,他怎么就走到了这样的局面,哪怕一开始他就没办法改变结局了。 甚至我的脑海里还出现了隋炀帝和明朝崇祯皇帝,他们三个人其实是有着本质上区别的,可都曾想要力挽狂澜,最后却都走向了失败。 在我一番激烈的思想争辩之下,最后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帝辛这个人好像就是活该。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德行上是有大问题的。 作为一个帝王,他可以肆意使用自己的权力,发泄自己的欲望,不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等到他失败的时候,不论他的功绩如何,胜利者和我们后来人,都可以说他一句,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