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王朝的腐朽 > 第七章 周公(四)

第七章 周公(四)(1 / 1)

周公摄政第七年,成王已经成年,周公便将王位还于成王,北面称臣。 必须要承认的是,周公身上的功绩和光彩实在是太重了,我只觉得自己好像用再多的笔墨都会显得稚嫩和无力。 孔子十分推崇周公,尤其是周公开创的礼乐之世,一直都是孔子所追求的。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在孔子的口中,周公俨然一个德才兼备、没有缺点的完人,要说没有主观的崇拜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孔圣人虽然著经编史,但一生都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可大多数时间却都是不得志的 光从生前的成就来看,与建下了不世功勋的周公相比,孔子实在是有些不够看。 毕竟,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周公可是立于身旁,手拿大铖的,地位之隆只在武王之下,七年摄政,更是将他推向了人臣之极。 而孔子最得意的时候,也不过就是鲁国的大司寇而已。 相较于孔子带着个人理想主义的推崇,汉代文学家贾谊对于周公的评价就要高得多了。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自黄帝开始,对于我们历史进程有着重大且深刻影响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五帝、夏禹、成汤、文王、武王、孔子、秦始皇...... 除了孔子之外,都是历代的君主,还多是开国之君。 从周公的经历和功绩来看,他虽然不一定真正能与上面的几位并列(主要还是身份的原因),可他的功绩却是影响深远。 正如贾谊所说,自黄帝开始,无论是五帝时期,还是夏商时期,历史的面貌虽然已经有了变换,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特质却没有多大改变。 莽荒原始,血腥杀戮,部落氏族各自为政,夏商两朝虽多有作为,可收效都不大。 直到周朝分封、宗法、礼乐等制度确立,才一扫夏之原始蛮荒、商之鬼神血腥,方有文明辉煌之始。 所以说,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差错的话,周公的名头哪怕是不与上面的诸位相当,也不会弱多少。 只是如今提起周公,除了孔子对他格外推崇之外,也就只有曹操的那句诗了。 周公吐甫,天下归心。 从中可以知道自周始,哪怕是到了秦汉三国之时,对于周公还是十分推崇的,历代文人大儒不少都尊他为古圣人,与孔子等同,甚至犹有过之。 根据史书记载,直到唐代之前,周公都是与孔子一样享受着文庙最高规格的供奉,可到了唐开元年间,唐明皇不满周公代成王摄政,将周公赶出了文庙。 自此,周公虽依然被尊为儒家的奠基人之一,可他的事迹和功勋却渐渐被人遗忘,名气已远不能与孔子相比。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像贾谊所说的一样,周公有大德,于周朝初创之时、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代成王摄政,平定叛乱,营建成周,大行分封,制作礼乐,最后还政成王。 可这件事情说到底,本质上是臣子的僭越之举,哪怕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美谈,也无法避免这一点。 哪怕是周公不在意,成王不在意,姜尚、召公不在意,却是避免不了后世之人的悠悠众口。 阶级之间的隔阂向来是极大的,尤其是对于至高权力的窥视,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很难为人所接受。 后世的纷争,自有后世之人去烦恼。 对于周公来说,摄政七年,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周朝的局势也平稳了下来。 他虽然北面称臣,可实际上已经不再掺和周朝的政务,只是不断对成王提出告诫,要约束自己的德行,体恤下民,记住殷商帝辛亡国的教训。 等到年老致仕之后,就在丰地养老,病终之前,曾给成王留言,希望自己能够葬在成周。 根据相传,周公死后,成王欲将他葬于成周,可天有异象,风雷雨大作、庄苗倾倒、树木拔地而起,周民大恐。 直到将周公葬于文王墓地,异象方才消退。 成王也是感慨,“这代表我不敢以周公为臣子。” 关于这个典故,在如今看来,可能杜撰的成分要多一些,但也看出了时人对周公的推崇敬仰之情。 以笔者看来,周公的功绩或许已经不比武王灭商要差了,光以君臣关系来论,也就只有为父的文王能居于周公之上了。 周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周部族和周王朝,前期辅周灭商,后期稳定周朝国政。 也正是他的所为,使得周朝逐渐强盛了起来,给后来的成康之治打下了基础,方才有了西周二百年的长治久安。

最新小说: 明末辽东从军行 宋吹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梦回关山 太阳与雄狮 火枪洗明路 云落流霞映山天 黑龙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