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不读 “买这么多书,你看的过来吗?”面对书盈壁橱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买书不读。 从前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本好书,有时能伴人一生,而今信息大爆炸,社会节奏逐渐加快,我们在快与慢的交换中,逐渐迷失了心灵。在机械地装填书橱的过程当中,有人说:这是亵渎。 不错,这就是。无论你手中握着多么锐利的石头,你能制裁的只有弱小者。于那些伟人、大人,你根本拿他没有任何办法。而这是一种叛逆,是对名为“既往”的反抗。你以学识镇压我的人生,我便以不屑蔑视你的灵魂。这世界上没有谁比谁要高贵许多。,无非是先说的话多了些,为人们所共识的那部分,挑挑拣拣凑在一起便成了书。没有谁能够把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变作真理,也同样不会有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谬论。由此看来,惊世之语多出自于疯子之口,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想的更多,说的更多,留下的自然也比常人更多。我听过一个理论叫做无限猴子。讲的是一只猴子如果学会了打字,那么他打字无数次,就一定会出现一篇好的文章,想来也是这个道理吧。 不过若是由此来判断“买书不读”是正确的,倒也是片面了许多。世界上“不错”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对的。笛卡尔说“存在即合理”,也只是因为他无法令那些他难以接受的事物消失吧。买书不读,固然支持了那一爿爿岁月中依然坚守着的老店,令他们有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但归根到底,买书还是为了读书的。故乡的月半弯,情人的柳眉梢,老城旧巷的折子戏,我未必能一一目见耳闻,但他们写在书上的一幕幕风花雪月,我都可以试着感同身受。 刚刚有说过,买书不读是一种叛逆,那么买书读书就是一种信仰——纯粹,如光。你永远不知道这一本书在来到你的面前之前会经历过什么,或者说,写下了这本书的人曾经经历过什么。记得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天黑黑,夜深深,少年走在黄泉路,孟婆熬着孟婆汤。他是猝死的,他是写书的,他狂笑而歌,他悲怆而泣。孟婆问他为什么为了写书连命都搭上,少年却只说了一句话:“她走了,书总是要写完的吧。”我们也曾有过“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惘然。也曾有过“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滥觞。我如渊如狱的遗憾,都在抚摸到你娟秀字迹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我曾经是个慈善家,现在却只想做个读书人,读过往万千,读白云苍犬,读一读自己,读一读可能的梦想。买书不读的人啊,早些醒来吧,书中横卧着你我的整个青春。 那么,那只素华中伸出的手啊,你要握住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