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 本来定好两号回爷爷奶奶家的,火车票是我好不容易买上的。 放假前,老师发了消息,说如果离开本省,回来时要做72小时三天两检的核酸阴性证明。 我有点儿发愁了。 之前曾经我提过,儿子不愿意回爷爷奶奶家,不是因为不想看爷爷奶奶,而是不太喜欢大家庭里不和谐的氛围。 好不容易答应回了,我也计划和他轻松点上路,如果回来还要做两次的核酸检测,他一定不太愿意的。但我也打算提前和他说,并且建议他仍然按照原计划回去。但是,他要是不同意,我该怎么办?我还没想好,但我想我一定不能强迫。要不,就同意他不回,但我一定要回去的。可能他想到假期里没有人做饭,还是愿意和我一起回呢,也不一定。 我是没想过不告诉他的,因为要面对的难题还是要面对的,就我对他的了解,即使不告诉,到时候可能面对的难题更大。 假装不知道呢?我还是不想假装不知道,因为知道就是知道了,我还是诚实面对。 结果,还没有说,一号爸爸打电话说,你们还是不要回来了吧,因为老家的火车站疫苗查得很严,而我们没有打疫苗。(这个话题就不展开说了。) 我的难题一下子解决了,于是告诉了儿子这个消息。 意外的是,儿子说了一句反话,“我觉得回不去真是遗憾呢”脸上堆着笑。 我把理由告诉了他,他倒是认真地说,我们到时候给爷爷视频通话。可见他还是很愿意看爷爷奶奶的。 然后我就告诉他了核酸检测的事情,他说,要做一次我都不想做,何况做两次,要是做两次我肯定不回去。 唉,如果真是这样,我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大家庭的人?因为不愿意做核酸检测,就不回老家看爷爷奶奶了,不像话嘛。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怎么可以因为这个原因就不看家人了呢? 但是,儿子如果真不去,我也真没办法。除了做说服工作,还不能太啰嗦,否则起反作用,最后还得他自己迈开腿。 我真的没有什么智慧来面对这个问题了。 虽然老天爷帮我解决了这个困难...... 下次怎么办? 先不想了吧,下次再说。 ------------------------------------------------------------------------------------------------------ 然后说说这一周的学校生活,我和儿子断断续续地聊了一些: 很累,连着八天的上课很累。因为晚上自习课要拍戏,所以没法做作业。 (我挺高兴的,高中就是要学习的嘛,强度加大了挺好的。) 再次提出,学校的加点比原学校好吃一千倍,后来变成了一亿倍,一兆倍......就算有热狗,有蛋挞么,也太夸张了吧! (看来来这个学校对了,这个孩子自己说自己是个吃货,其实就是喜欢吃西餐。) 假期作业,还好,能做完。而且,他也大概告诉我了他的作业安排,嗯,不错,自己有计划,比原来有条理了很多! (比刚来要适应很多了,适应了作业的加大的量;而且开始有计划了,挺好!) 笑着说英语老师说要给他们几个孩子在晚自习补课。 (看来自己不会,没觉得不舒服,挺好的,愿意补课就挺好的,而且没有之前那种恨死英语的感受。) 还说,同寝室的一个孩子英语可能是班上最差的,语文不好,数学也不好。 (看来因为有垫底的,他不是最差的,所以感受还好。没办法,有了比较还给了他一点点信心! 但我引导他说,那个孩子肯定别的功课还行吧。我问音乐怎么样,他说嗯,还可以,他弹钢琴呢;泥塑呢,他说泥塑有什么关系,我说可能他动手的比较强吧。 然后我说了一句,总是有的人这几门强,有的人那几门强,都是这样的。他听懂了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提到了,因为希望他不会因为同学学习不好就看不起别人,想让他看到更多方面吧。) 说反话“我太喜欢优律诗美课了”,因为下周没有这个课了!可能是分组上,但后面仍然会有很多课时。 (其实他是很不喜欢的,原因是在六年级时,当他向老师发问“为什么要上这个课程”时,老师没有正确地引导他,结果从此这个课就变成了最不愿意上的课程。这就是小学老师没有很好地应对六年级孩子在那个年龄段提出的最典型的“为什么”问题带来的后果。 其实我让儿子来这个学校,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学校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有长期的优律诗美课,他们展示过,很优美。 到了我儿子这个年龄段,“为什么”这个典型问题就更难以回答了。此时,成人只是说这个课程很好,让他学已经没有用了。我就希望通过同伴的学习,能够带动他去学习,不是一定让他喜欢这个课程,但是能让他去体验,哪怕稍微认真一点点就行,他就能体验到一些这个课程的魅力。我想借用伙伴的力量。这个年龄段,伙伴太重要了! 他不喜欢这个课程也没关系,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喜欢,而是希望他不要因为情绪而错过了去充分体验的机会吧。 也许是一厢情愿,我不知道,但我愿意为他创造这样的环境。) 说进入了飞盘社挺好的,另外这个学校的体育比赛多了很多,但是还是不够多。 (他最喜欢体育了,于是飞盘,足球,篮球,凡是有比赛,他都要参加,但还嫌不够。好吧!他甚至想参加原学校的体育运动会。真是痴迷体育的小家伙!) 还说哪个老师长得实在是,同学们都叫她蟋蟀老师;还有哪个老师总是仰着头,斜着眼睛看同学,而且很凶地说“吵什么吵?”孩子们就学这个老师说话,这个老师就怎样怎样生气等等。说着说着,他笑得很开心,快乐地都收不住了。 (看来,儿子还是很喜欢这里的老师,这里的老师也和原来的学校一样很有爱。 另外,对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必须有两把刷子才行啊! 希望孩子能在这里找到更多他愿意跟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