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北宋:我成了赵佶 > 第七十九章 朕兵库内定国策

第七十九章 朕兵库内定国策(1 / 1)

第七十九章,朕兵库内定国策 此次视察,赵吉对兵库缺少兵器,是很不满意的。 虽说大宋的禁军以及驻各州的厢军的兵丁,手里倒是有兵器的; 但是,京城兵库的武备不足,各州的兵库里也应该好不到哪里去。 一旦与金国交战,兵器装备上,岂不是就先吃亏了吗? 应该是打不过快马弯刀的金兵…… 这可能是自澶渊之盟后,北宋与(契丹)辽国至今已经有一百一十五年,没有大战的原因吧! 虽说,大宋与西夏常有边境之战,但是,那是能用岁币摆平之事,大宋的皇帝和士大夫们,也都不将其看作能威胁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了。 因此,到了赵吉这副身体原主宋徽宗朝的后期,对于武备,越来越忽视了。 赵吉知道,早在距今八十年前的仁宗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战略方针,巩固西北边防,逼得西夏与大宋议和…… 彼时,议各后,大宋的西北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庆历四年(1044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上疏仁宗,大宋应行四条国策: “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 朝廷应该力行七事: 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遣将; 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 “庆历新政”推行起始,就开始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不久后,因新政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很多大臣的抵制和上疏反对,仁宗也开始动摇了…… “庆历新政”受挫,改革失败…… 恰逢彼时,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赵吉感慨,先贤范仲淹在七八十年前所行的“庆历新政”,若能推行成功,到现在大宋不仅国富民强,军队应该也能成为这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强的吧?! 不过,赵吉却看到了早在距今七十六年前的“庆历新政”,对于现在的北宋仍然可以借鉴。 只不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代不同,“庆历新政”时所提出的国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应该略作调整了。 赵吉对着随行的侍从宦官,道:“给朕拿笔墨纸砚。” 侍从宦官遵旨,立即取出了携带的御用笔墨纸砚,毕竟赵官家擅于书画还爱写诗填词的,御用笔墨纸砚随行的宦官必须常备。 侍从宦官令兵库内的小吏,搬来桌案,擦了又擦,给赵官家铺好宣纸和镇纸龙雕玉石,他研好墨,双手举起御用狼毫于头顶。 这兵库的守备,跪在因没有多少兵器而显得空旷的兵库内,战战兢兢,冷汗直流…… 他觉得,难道是赵官家视察兵库,发现缺少兵器、武备松弛,因圣怒而迁罪于吾吗? 赵吉接过侍从宦官手里的毛笔,在宣纸之上,回想了一下自己所知的“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所提出的国策是“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 赵吉却没有用原主自创的瘦金体,而改用太祖的狂草,快速写下几行字: 当今国策。 一曰备,二曰守,三曰战! 赵吉也略一考虑,要不要把“和”字定为最后的一条国策呢? 不了! 不再和了! 大宋,绝对不能再与敌国议和了! 有朕这个天命之子,从现代社会穿越而来,早就知道,无论北宋还是以后的南宋,与敌国议和,皆是受尽屈辱,最主要的是,议和只能屈辱地暂保,也终将因此而灭国。 哪怕,天子死社稷! 朕,也要博它一搏。 何况,以朕这个穿越者,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任好贤臣武将,提前军备,训练士兵,尽量能在金攻宋之前研制出火枪、火炮, 那么,我大宋,应该能实现对强金的反杀! ………… 【感谢两道题的打赏,感谢为本书投月票和推荐票的书友。】

最新小说: 陌楚 北宋大表哥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三国突将 我在红楼改气数 重生南美做国王 万事记录 天中游离 吕布从一只麻雀开始的逆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