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如此看来,最终完成这笔“国际贸易”的人,是刘文静,还是刘文静功劳大呀。
不过,关于谁的功劳大这一点,我们说了都不算。
真正说了算的人是李渊。
六百一十七年十一月,李渊成功占领长安,也学着曹操弄个傀儡,自己则当个大丞相。
李大丞相封裴寂任丞相府长史实职秘书长、魏国公;
封刘文静任丞相府司马,虚职秘书长、鲁国公。
六百一十八年五月,李渊建唐,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兼尚书令,正宰相,李元吉为齐王。
同时,任裴寂为“实职副相”,刘文静为“虚职副相”。
看到这儿,其实我们都明白了,在李渊眼里,裴寂和刘文静的位置的确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裴寂的职务比刘文静总是高一点?
两人起点不一样,与李渊的私人关系、个人感情更不一样。
是的,你可以不服,但你却无法改变。
刘文静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滋生了嫉妒之心。
假如李世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王,或是一个胸无大志的王,或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唐朝的历史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彩了。
在李氏集团的奋斗史上,李世民是最强悍最优秀的一个人。
武德元年,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渊立国之后,专门为李世民设置了一个军政机构——陕东道大行台。
这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机构。
总部设在蒲州,山西永济市,辖区包括今山陕冀豫四省,麾下集中了大唐几乎所有的精锐兵马。
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经略洛阳,隋东都,伺机消灭河北的窦建德和河东的王世充。
陕东道大行台很特殊:首先是地位高——统领大唐其他各道府军、民所有事务,一把手是秦王、尚书令李世民;其次是权力大——李世民有权不经中央政府而直接任免辖区属下军政官员;第三是地盘大——管辖范围基本是唐中央政府能够控制的主要区域。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超级军事集团。
李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是因为现实需要,唐立国了,但还远远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军事打击还是主要手段。
唐将中,最能打的、有血缘关系的,唯有李世民,平天下更需要李世民。
二是无奈之举,在争夺大隋天下的战斗中,李世民居功至伟,无论是谋略还是威信,已无人可比。
而且李世民目前的自身实力不但已经远超皇太子,甚至李渊都不太好驾驭。
这些年来,李渊不是没有过担心,也不是没有采取过制约,但奈何李世民死死地攥住军权不丢且又权谋高超。
一句话,阳谋阴谋都斗不过这个“唯缺太子身份”的儿子。
刘文静因为之前和李世民合作愉快,就被李世民招进了陕东道就任大行台左仆射,二号首长。
里是一个牛哄哄的军事集团,更是一个权力熏天的“国中之国”。
刘文静来到这里,也算是出了一口长期被裴寂压一头的恶气。
与李世民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让刘文静自我感觉良好。
他心里不止一次想:裴寂,你小子等着,落到我手里一定让你好看。
在具体行动上,刘文静就开始时常与裴寂“唱反调”:
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