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兄弟相残,太子李建成邀请李世民赴宴,结果他在李世民所喝的酒中下毒,结果李世民回到西宫后,就“吐血数升”,所幸并没有伤及性命。
正因如此,才有了接下来的玄武门之变。只是李世民都已经大口吐血了,为何这毒酒没有伤及他的性命呢?
李建成在下毒时顾虑重重,很有可能在酒中没有放足以致死的毒药。这一点从魏征的身上就能够体现,魏征在两人争夺皇位之计,经常劝谏李建成早日除去李世民这个祸端,然而李建成多次手软,不忍杀害自己的手足。
李建成本就性格敦厚,他这样的性格,就导致了他在做事的时候犹犹豫豫,做不到斩草除根。所以在下毒的时候,李建成很有可能只想让李世民致残,而不是当场毒死李世民。
李世民饮毒酒的量较少,不足以致死。既然是赴太子建成的宴会,他肯定心中早已经做好了打算,肯定防着一手。
李世民明知这是一场鸿门宴,可是他不去不行。兄弟之间早已经形成了剑拔弩张的事态,李建成想要谋害他的心昭然若揭。
因此,在太子府喝酒吃饭的时候,李世民必然会有所顾虑。当然,他又不能不吃不喝,所以只能尽量少吃少喝,减少自己被害死的几率。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让他死里逃生,你是吐了几口血,而并非丧命。
李玄霸认为毒药纯度不够不足以致死,当时计量单位与当今社会不同。谈到致命毒药,必然与剂量、纯度分不开关系,纯度不高,剂量不足的毒药,实在谈不上致死;正所谓离开剂量谈毒药,都是耍流氓。
实际上,古代的毒药,绝大多数都是生物毒药,并不会使人瞬间死亡,尤其是有催吐的应急措施作为应对,更不会导致人死亡。
李建成本就没有杀李世民之意,他更害怕两败俱伤,让李元吉捡了便宜。与大唐有关的历史剧中,李建成总是被塑造成一个蠢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他曾经也跟着父亲李渊立下赫赫战功,论其功绩不一定在李世民之下。这样的人又怎可能会是一个蠢材?
如果他真的在此次宴会上杀了李世民,他的太子之位必然不保,这样一来,最后的获利者就是老三李元吉。所以此次宴会他很有可能只是想给李世民一些教训,他才不会蠢到让自己陷入得不偿失的境地。
李玄霸心想:“一定是这李建成有所顾忌,才让李世民喝下去的这份毒酒不足以致死。但是李建成却没想到,他的一念之差,却导致了自身的死亡。”
这一天晚上,李建成在家中设宴,目的是想兄弟、叔侄在一起聚聚,增加增加感情,李世民自然也在邀请之列。想到要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人,李世民心里就很不痛快,但又不能拒绝,只得赴宴。
席间,李世民一杯酒下肚,不过片刻,就觉腹痛难忍,然后口吐鲜血,数升乃止。众人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常败将军李神通急忙搀扶起李世民,架着回了承乾殿,早就有人去禀明了皇上李渊。
李渊带着御医直奔承乾殿,看到奄奄一息的儿子大为心痛,好在御医检查过之后表示并无大碍,之前已经把毒药吐得差不多了,所以并没有伤及李世民。李渊问明事情的经过后,给李建成下达了敕令:秦王不能饮酒,以后不可以夜聚。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事情到这里已经没有李建成什么事了,之后李渊又对李世民说:“当初晋阳起兵是你的主意,后来克定天下又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来想让你做太子,但是你推辞不就。现在建成已经做了多年太子,我不忍心废黜,要不你还是回到洛阳吧,在那里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效仿汉朝时期梁王的故事。”
但是李世民以不忍远离膝下而哭着拒绝了,李渊又表示没事的,我想你了就去见你,长安和洛阳又不是离得多远,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但是后来李建成知道后横加阻拦,李世民最终没有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