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今江汉平原上有个巨大的湖泽,名为“云梦泽”。云梦泽是长江和汉江的支流分流而成。
总体来说,古代楚国国都郢在西,大明的武昌在东,岳州在南,将这三点连接起来足够形成一个三角区,而这个三角区正好也就是汉水为上横,长江为倒写的“入”字作为两边。这个三角区是一个较为广阔的区域,也是肥沃之地,日后湖北产量重地就在这里。
古云梦泽的范围非常广,整个江汉平原最初只在西部荆州一带和东部长江西侧成陆,其余大部分都为湖泽,随着江水漫流和泥沙沉积,沙洲不断向东扩展,逐渐成陆,留下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而这些湖泊大都互相连通,且有入江水道和长江相通,因此在江汉平原上,河道是极不稳定的。
江山易改,而正是因为汉江的入江口位置发生改变,从龟山之南移至龟山之北,以至于到了大明的时候所看到的和汉江河道和《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并不一致。
大明成化年之前,在汉阳境内,汉水通过黄金口、排沙口、郭师口也就是后世的郭茨口等分流到各个湖泊,再从别处出湖泊入江。
汉水主要分成南北两支入江:北支从宗关后即世武汉市硚口区入襄河,汇入北湖等湖泊,在鹅公口也就是后世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一带入江。
南支流入龙阳湖、后官湖、知音湖、三角湖、墨水湖、太子湖、月湖等湖泊,从朝关即后世白沙洲长江大桥汉阳桥头附近、汉阳城南、龟山北侧等处汇入长江。
明朝成化初年,汉水下游连年发大水,在排沙口与郭师口之间冲出一条五公里左右的水道,从龟山北侧直接冲进长江,就是如今看到的位于汉阳之北的汉江入江水道。
由于被大水新冲出的入江水道流程短、河道下切深,很快就形成了稳定的入江主水道,而那些古水道则因为水流减弱,便逐渐淤塞。明嘉靖《汉阳府志》记载:“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
汉江发生改道之前,长江北侧只有汉阳,和武昌相对。改道之后,入江口一带满足建立航运码头的条件,汉口便应运而生,从汉阳分离出来。
汉口在明朝嘉靖年间才正式设镇,但是借航运之利,汉口的商贸业发展极为迅速,很快强势崛起。
不过,现在是南明永历十五年,西元1661年,汉口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是一个镇。武汉的称呼也没有出现。事实上,只有在后世的地理书上才有“武汉”这一称呼,现实生活当中只有武汉、汉口和汉阳的称呼,根本就没有武汉。
不过,由于汉口条件实在太好,逐渐超过汉阳,按照历史正常发展到清朝时,汉口已成为国内内河航运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北京、苏州、佛山一起被称为“天下四聚”,地位远超武昌和汉阳,成为武汉最富庶之所在,而且位居四大名镇,即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之首。
喜欢南明汹涌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南明汹涌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