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大话,就是现在给李逵一个县的地盘……唉,不是让他带领百姓造反,而是让他治理地方。他完全能够带领百姓玩出花来。当然,造反他也很专业。
首先,作为牧民官员,首要之务就是——馁靖地方。这对李逵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土匪山贼祸害百姓,他能亲自带头去灭了;有恶霸之类的祸害地方的刺头,他也能分分钟让对方感悟人生的真理——活着比啥都重要。
接下来地方馁靖了,百姓得到了安抚,就该发展地方经济,比如说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政府牵头之下,只要处置得当,找准目标,给予一个恰当的定位,致富乡里不是梦想。
这些听着似乎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扶贫。
李逵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听都听会了。
他闭着眼睛就能把一个大宋的贫困县在几年内治理成为大宋的百强县,跟玩似的轻松。至于说治理国家,看当什么官。反正他都不露怯。
说白了,他就是缺少一个官员的身份而已。
武职他不要,太埋汰。
以前他以为只有科举一条路,但现在他发现,进士身份其实也能运作一番,他甚至有点眉目了。这时候读书的心思就不如之前那么重了。
至于装点文人门面的学问,他自然要学的,可是只要能够过得去,他就满足了。
反正苏轼的儿子都能落榜,他李逵落榜也不丢人吧?
苏轼哪里会想到李逵存着这等龌蹉的心思,简直是给苏门抹黑。见李逵默不作声,反而追问道:“人杰,可曾学过《左传》?”
苏轼心说:这必修课应该学到了吧?他十四岁的时候,《左传》都能倒背如流了,自己家儿子苏过也在这个年纪熟读《左传》,苏轼天真的以为天下人和他家情况差不多。
可没想到李逵腆着脸道:“师祖,还没学呢?”
“《易》呢?”
苏轼觉得李逵再不济,也该学过这本书吧?毕竟学史为了施政,学《易》为的是趋吉避祸,顺应法度。这可要比史学要简单的多了。很多高深的学问要提早学,比如说《易》,因为这些学问会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时时得到感悟。循序渐进是重要,但囫囵吞枣并非毫无好处。
史学难就难在了祭祀战争施政谋略……等等问题都一股脑的放在了历史事件之中,不深挖,根本就琢磨不透。
《易》?
天道的感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悟出些道理来。属于看似没用,却能经常给人惊喜的学问。
李逵有点傻眼不已,心说:师祖,您老不能用自己读书的标准要求我吧?太打击人了。易经之中他倒是知道几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多少印象了。主要是这本书都起来晦涩不堪,光看书没人在边上讲,连文辞都难以理解,更不要说融会贯通了。这需要人生的阅历积累,才能悟出真正的道理。
但他哪里敢说出来?
苏轼觉得询问的方式有点不对劲,于是蹙眉道:“可曾学经?”
儒学之中经学地位最高,是拉开普通学生和学霸区别的重要领域,顶级学霸文宗级别的儒生以注经为一生荣耀,青史传名,比如说汉朝的郑玄。当然,《易》也是经的范畴之中,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包括《春秋》、《诗》、《书》。很可惜,李逵傻眼道:“未曾。”
《诗》,也就是《诗经》,李逵是背过大半,但要是让他深入说出道理来?杀了他吧,他觉得《诗》不简单,可不简单在哪里?他哪里知道。
苏轼心头隐隐失落,问:“可曾学传?”
传是儒学中仅次于经学的文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是春秋的延续。
李逵肩膀耷拉了下来,低声道:“未曾。”
苏轼有点着急了:“《尔雅》呢?”
《尔雅》是儒学之中最为粗浅的学问,地位最次,属于训诂。是《尚书》之中文字的解释。但《尔雅》肯定不是蒙学的内容,要命的是,李逵也没有学过。
李逵茫然摇头。
良久,见苏轼沉默不已,李逵陪着万分小心,偷偷抬起眼皮打量了一眼表情僵硬的苏轼,小声道:“师祖,小子学过《论语》,这书我熟。”
李逵心说,自己也就是能靠着《论语》撑门面了。他觉得没毛病,《论语》深着呢?北宋名臣赵普就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书肯定不简单。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被儒生称为‘记’,是记录圣人之言的书。地位仅仅比《尔雅》稍微高一点而已。四部书之中《礼记》是君子规范,《孟子》为雄文辨证之学,而《孝经》和《论语》看似很重要,却不过是蒙学教材,让苏轼这么大学问的人,考校李逵蒙学基础?
可问题是,苏轼也是要脸的人啊!
苏门学子从来都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流,学识渊博,却不随波逐流。正如他诗中所说的那样,都是属于【胸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虽性格不羁,却都是才学出众之人,啥时候苏门掌门人的苏轼,考校门下子弟学问,只能在蒙学之中小心翼翼的挑拣?
他丢不起这个人呐!
而一脸羞愧的李逵像极了学堂里的学渣,小心翼翼的面对师祖的询问,头皮发麻的小心应答。
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在沂水县的李云,那种时时刻刻能给带给他智商上优越感和心情上愉悦享受的小学渣,是那么的贴心又可人。喜欢李逵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李逵的逆袭之路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