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知你素日是个不喜拘束的,如今回了盛都往家里住下,只怕不合你的意。”
阿娘将一捧祭祀的燃香递到吴之筱手里,垂眸敛眉道:“这些日子细想了想,孩子总要长大的,日日放在身边管束着也不是长法,若你不愿长住府里,只管说与阿娘听,阿娘给你另择一处府宅。”
她望了望吴之筱,又轻轻叹一口气,道:“阿娘也知道,你与阿璃两人姊妹情深,一时半会儿离不得,但阿璃总要嫁人的,不能一直跟在你后边。”
森严的宗祠内,莲花烛灯青,残月落地冷。
“女儿知道。”
吴之筱双手接过阿娘手里的紫红燃香,站在吴韶的牌位前,恭恭敬敬拜了三拜,道:“阿爹,女儿回来了,一切平安。”
直起身子,走到牌位前,将手上燃香插入香炉里,脚下退三步,望着香炉里那几缕袅袅轻烟,淡淡道:“阿娘不必另置宅院了,这盛都我只怕也待不了多久的。”
阿娘上前,缓缓伸出爬满皱纹的手,拉过她的袖口,替她掸了掸袖上落的烟灰,道:“你能力出众,聪颖机敏,这盛都你会待得长远的。”
吴之筱听罢,轻轻笑了笑,说道:“阿娘不知我心思野得很,这盛都我早就待腻味了,盼着官家赶紧把我外放到别处去,山高水阔海远,都比这繁花锦簇的盛都强。”
她扶起阿娘的手往宗祠外走,并招来几位小厮提灯引路。
“外放哪里是那么好的事?”阿娘轻拍她的手,语重心长道:“且不说岭南湿冷,瘴气重,关外干燥,风沙大,去一趟回来身上多少会落下一些伤病,就说你一个外放的官,得遭受多少冷言冷语?想做什么都做不成,想说什么朝廷也听不见,盛都的官再怎么说都比外放的官要好上几倍,说的话有人听得见,做的事有人看得见。”
默了默,望着她的侧脸,道:“阿娘知道,你是个有抱负的孩子,但切莫过于求清求正,傲骨易折,梅香易散,若要长久,得慢慢来,莫要学那些动不动就以死明志的糊涂虫。”
“女儿知道。”吴之筱点头,“女儿素来惜命得很,也无甚高远的志气需要以死明之。”
阿娘点头,淡淡道:“如此,阿娘便放心了。”
阿娘其实很少有这么温和慈爱的时候,她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许是因吴之筱才回府,姑且有几天的好日子过,再过几日,阿娘定要手拿倒刺马鞭来吓唬她赶紧起床去上朝了。
吴之筱扶着阿娘缓步走在悠长曲折的石板小路上,小厮手里的画屏灯晃着幽幽灯影,掠过矮墙。
脚下这条小路,她走过很多遍,这里开什么花,那里长什么草她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今再走,心境却截然不同。
小时候走在府中每一条小道小路上,心里想的是今日会不会被阿爹阿娘责骂,咿,路边长出了小红花儿,呀,这土里冒出了一只蟋蟀,看,那块小石头翻起来了,下边有小虫子呢,得捉几只拿去河边钓鱼。
如今想什么呢?她自己都不清楚,但有一片茫然般的悲凉漫在心坎上,若此时月色,清清冷冷,薄薄淡淡。
不过三年而已,竟有恍如隔世之感,她不禁在心里暗叹道,并想起赵子寒来,自己欠了他的那三年,他是如何过的呢?
她不知道。
“你愿意住在府里那便住吧,你兄长过两日从均南郡那回来看你,你帮着阿璃逃婚的事,阿娘终究是老了,已不想再和你们计较,但你兄长脾气又倔又直,你和阿璃好生同他说几句,给他一个台阶下,兴许就缓和了。”
“你兄长这三年来过得不怎么好,朝中有赵子渊处处掣肘,朝外此前的故交也渐渐疏离了,回家后,你和阿璃都不在,他难免心生感伤,身如坠冰,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
“如今你和阿璃回家来,他表面上对你们再怎么不满,心里也是高兴的,你莫要同他置气。”
阿娘的声音缓缓流淌在这深深夜色里,让吴之筱忽觉自己在阿娘眼里已是大人了。阿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用严厉的口吻呵斥着她,教训着她了。
父亲吴国公去世后,兄长在朝中的处境并不好,此前与吴国公交好的一些人被贬谪的贬谪,被外放的外放,剩下的也渐渐不与吴府来往了。门庭冷落倒也罢了,官家还屡次对兄长发难,借故将他调到祖籍均南郡去。
阿娘同她说这些,也是因她已走上了仕途,觉得她应当知道府中难处。
“女儿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