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华为经济学 >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和盲区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和盲区(1 / 2)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和盲区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土壤。亚当·斯密从工厂里的劳动分工中首次看出了经济性的来源,从而发展出经济学这门学科。

我们先从当前众多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中梳理5个主要脉络。

规模经济

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经济性来源于一个简单的原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当企业的产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例如,一个小公司雇用一个会计人员,公司就要支付一个会计人员的成本。当公司规模扩大了一倍时,会计工作仍然用一个人就够了。此时,公司规模的扩大使得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因此就产生了规模效益。这就是人们要办企业的动因。

规模是否越大越好?也不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相互制约的因素也大大增加,内部成本会急速上升,抵消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益处,当过了一个平衡点,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之前,人类活动的效率低,这个平衡点很快就到了,所以社会经济单元保持在小作坊的范围内,直到工业革命大幅提升了生产力,这个平衡点的到来才变慢,人类活动才开始向大型工厂和企业推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它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跨国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业务活动。因此,人类始终在与“规模不经济”做斗争,努力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供需均衡

由于企业经营存在规模效应,那么生产越多,产生的利润就越多。事实真的如此吗?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获得需要的同时也要付出成本,因此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不是无限的,会在一定的时候达到均衡。

供需的均衡点往往在企业扩大到顶峰前就来临,这样企业扩大的一部分产能就会浪费,造成企业亏损,因此企业经营必然要瞄准市场的均衡点。但是,这个均衡点在哪里?谁都无法预知,只有让市场决定。

市场竞争

市场是供需均衡能够得到体现之处,因为这里有无数次的交易,这种交易的平均价格最能反映供需状况:价格上升,则说明供不应求,市场提高供给;价格下降,则说明供过于求,市场减少供给。而市场中这种无数次的交易,需要许多供应商参与,因此便形成了市场竞争的局面。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努力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通过竞争,市场也实现了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被称为完全竞争市场,这是一个理想的市场,市场买家和卖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出入,产品高度同质,人们可以轻易比价,同时生产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完全对称,市场均衡能够轻易达成。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样的理想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通常只有农副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市场均衡下企业利润趋于零,这不是企业家创办企业的目的。在市场波动中,许多企业必然倒闭,没有一定的利润,企业就没有抗风险能力。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