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华为经济学 > 导入案例:诺基亚的陨落究竟是谁之过?

导入案例:诺基亚的陨落究竟是谁之过?(1 / 1)

导入案例

诺基亚的陨落究竟是谁之过?

曾经风光的诺基亚已经逐渐远离大众,但它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未被抹去,因为那是人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时尚标志。这个曾经的芬兰企业神话、北欧的荣耀,从全球41%的市场份额断崖式坠落,2012年惠誉评级将诺基亚债务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诺基亚的失败成为商学院的典型案例。然而,究竟是谁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诺基亚败在老大心态下的自满、过度成功后的傲慢与沾沾自喜,有人说它败在创新的匮乏,也有人将失败归咎于诺基亚过于人性化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诺基亚手机风光不再,事后我们可以轻松武断地把它身上的所有基因归为失败的元凶。但唯有在时代、个体的综合考量下,我们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通常人们会把诺基亚的陨落归罪于当时的CEO史蒂芬·埃洛普,他来自微软,出任诺基亚CEO 4年后,诺基亚被微软以破烂价收购,市值不足4年前的1/10,因此人们都痛斥埃洛普为“微软木马”,认为是他搞垮了诺基亚。埃洛普在任期内的种种行为确实看起来是低级错误。他急匆匆地宣布废掉诺基亚自己的塞班系统也就罢了,还拒绝采用开放的安卓系统,硬是要等待还没影儿的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结果等了两年多的时间,当Windows Phone姗姗来迟之时,诺基亚的用户群已经流失殆尽。

但是,埃洛普这两年多干等的行为,就没人管吗?西方公司治理的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体系怎么没有发挥作用?事后诺基亚董事会被选为全球最差董事会,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董事会总是给诺基亚派去错误的人选。阶层化管理和不懂技术的领导(一高管承认“在当时的诺基亚高层没有真正懂软件的人”)让公司内部决策机制冗长,并出现管理断层。

2006年的诺基亚CEO康培凯,不但没有将智能手机业务独立出来,高度重视,避免旧业务掣肘,还将其和功能手机业务合并,白白送了它的命。这个在诺基亚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对传统业务的复杂情感,使他无法放弃传统的和已陷入颓势的塞班。

领导层清楚从手机公司转变为软件公司的必要性,却未能将手机业务的利润投入新领域的开拓。一位高管说:“打造一个新的操作系统需要时日。那就是我们不得不坚守塞班的原因。”就这样,企业进入了“相互替代陷阱”。

为了让财务报表更好看,2007年诺基亚放弃自主开发核心芯片技术,将多年技术投入的结果——3G芯片团队,出售给意法半导体集团。芯片、操作系统,对两大核心阵地的弃守,让诺基亚自砍手脚。当高端市场被苹果占据时,诺基亚“山寨”手机满天飞,可谓腹背受敌。

2010年,和诺基亚毫无瓜葛的、来自异国的埃洛普就任CEO,董事会的用意显然是希望他依靠微软的背景,领导诺基亚走向软件公司之路。遗憾的是,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的风险太大,“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成了“金鸡独立”,诺基亚焉有不倒之理?

案例分析

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CEO形成了分工和相互监督的治理结构,运作好这种结构不仅要有形式,更要有实际的运作能力。由资本掌控的企业长期关注资本的投资回报,难免会让保守势力掌控公司权力,进而失去对业务发展的把控能力。诺基亚的陨落不是个案,很多被资本扼杀的企业都经历了这样的命运。喜欢华为经济学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华为经济学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

最新小说: 思之茹狂 末世大佬穿越五十年代 烟花短篇集 花盛开的季节 固始私房小厨 同舟一梦 我的夫子日记 转移光环的第n天 早间随笔 光雪铃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