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周成以洛阳向桓温投降。桓温及后留兵戍守洛阳,并且置陵令,修复各个皇陵后就押著周成及带着三千多家归降的平民南归。第二次北伐至此结束。(中原大都洛阳就在这么眼花缭乱的转换中。但对桓温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北伐,不但入洛,还击垮了一路北方诸侯羌族姚氏,如果不是姚襄被彻底击败,羌族姚氏也不会那么快被氐族符氏消灭,也许早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国家了。)
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后声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AD360年)进爵南郡公,后更在兴宁元年(AD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桓温虽然内镇扬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亦交由其两个弟弟桓豁及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东晋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仅未能掌握徐、兖二州所在的京口及豫州等兵力。但是桓温急着返回朝廷把持朝政,这次北方的成果也并不牢固。而自从慕容崛起后,干掉冉闵,收拾起关东的残局,桓温北伐的成果纷纷消弭。(原本名义上臣服于东晋的前燕慕容俊在永和八年AD352年称帝自立后,慕容三兄弟就多次与东晋发生战事。前燕更多次派兵进攻洛阳,虽勉强能守着洛阳,但河南诸郡除洛阳外其实都被前燕所夺。东晋终在兴宁三年AD365年失去洛阳。司冀等地皆失于前燕后,前燕又进攻兖州等地,于太和元年AD366年又夺取鲁郡和高平郡,甚至曾南侵至竟陵郡。)
桓温乘势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这动作是与王敦一样了),准备再次北伐。AD365年,晋哀帝驾崩,无后,太后褚蒜子扶立琅玡王司马奕(六朝太后果然名不虚传),桓温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太和四年(AD369年),桓温上请北伐,并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及江州刺史桓冲一同出兵。郗愔是在庾希因救援高平及鲁郡不力而被弹劾免职后受桓温所推,然而其实桓温一直觊觎郗愔部下驻京口的军队,心中很不愿由郗愔统率这些部众。当时郗愔之子郗超是桓温心腹,明白桓温心思后就假作父亲书信,将父亲的徐兖二州刺史的职位让给了桓温,令桓温十分高兴。至四月庚戌日,桓温终自所镇的姑孰领五万人出兵前燕。桓温北伐至兖州,当时郗超顾虑汴水因战乱久未浚治,认为会影响漕运,但桓温不听。直至行军至金乡时就因天旱而令水军不能继续前进。桓温当时就命毛穆之开凿河道,引水令桓温水军得以继续前进,终成功进入黄河。郗超又进言,认为桓温入黄河之法是逆着水流而进,与东晋基地距离又远,难通漕运,担心前燕会拒守不战,令晋军陷入粮道断绝,无军粮继续北伐的困境。郗超于是建议上策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不论前燕逃回辽东后方、拒守邺城或出战与东晋决一胜负皆有利于北伐进展;另郗超又提议下策求稳,建议桓温守着河道,控制漕运,一直储蓄粮食,直至来年夏天方才继续进攻。但桓温都不听从,依然步步推进。(所谓上中下三策,吾取乎中。)桓温随后派桓玄攻取湖陆,更俘获慕容忠。前燕所派慕容厉率步骑二万进攻,晋将邓遐于黄墟大败敌军。之后邓遐、朱序又在林渚击败燕将傅颜,前燕高平太守徐翻更投降东晋。前燕于是再派慕容臧率诸军抵抗桓温,但都失败。至此前燕黄河以南,虎牢关以东领土全部为东晋所有。前燕见此,唯有派人向前秦求救。(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猜忌慕容垂,不肯派战神慕容垂掌兵罢了。)
七月,前燕汉人孙元率宗族党众起兵响应桓温,桓温于是移屯枋头。当时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对战事发展都十分恐惧,打算北逃回辽东。但危难时刻当时慕容垂自己请求进击桓温了,慕容暐于是让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率众抵抗桓温。同时,慕容暐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赂诱前秦派兵救援前燕,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坚于是在八月派苟池及邓羌率步骑二万救援前燕。(其实就是观望坐视。)不过当时前燕司徒长史申胤就认为桓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预料当晋军粮运出现问题时就会不战自败。果然晋军进展不利。当时,桓温以昔日归降东晋的段思为向导,前燕尚书郎悉罗腾却击败桓温军,生擒段思。另桓温所派的李述亦被悉罗胜和染干津所杀,令晋军士气下降。同时,桓温早前命袁真攻打谯国和梁国,意图开石门水道以通漕运,但袁真攻取二郡后慕容垂令慕容德率所有骑兵围攻袁真,使其不能开通水道,自己在枋头与桓温对峙,使其不能救援。(除了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也可称战神,就是成色差些。袁真始终无法破石门,致使晋军进退两难,平心而论,罪不在袁真,而在桓温统筹不力;更何况,从整个战略来看,自从桓温不听郗超的上下两策起,整个战略平衡就在渐渐向着晋军不利的方面倾斜,而战略劣势不是由战术优势所能补偿的。等到慕容垂出山,战术优势也丧失殆尽!)九月,前燕开始反击,慕容德率一万兵与刘当驻屯石门,李邽以五千豫州兵断绝桓温粮道。慕容宙则以一千兵设计击败晋军,杀伤大量晋兵。桓温见战事不利,又因粮食将竭,更听闻前秦援兵将至,于是在九月丙申日焚毁船只,抛弃辎重,循陆路退军。只留毛穆之为东燕太守。桓温经仓垣南归,途中凿井取水饮用。当时前燕诸军亦有追晋军,但慕容垂认为桓温新退必然提高警觉,并以猛将邓遐率精锐殿后,不如待晋军见燕军未至,专心从速南退时才大举追击,于是亲自只领八千骑兵从后缓缓跟随。数日后,慕容垂见晋军加快速度,于是加速追击,并在襄邑追及桓温。另一向面,慕容德已经领四千骑兵率先在襄邑设伏,于是桓温在襄邑受两军夹击,晋军大败,死了三万兵。(慕容垂此战封神!从此摆脱了四哥慕容恪的阴影,登上新一代战神之位。毕竟他是在己方节节败退、主上疑忌、援军骑墙的状态下引孤军逆袭的,含金量不可谓不高!)苟池所率的前秦兵亦在谯国邀击桓温,杀伤又以万计。(前秦观望半天,到此时乘火打劫。)十月己巳日,桓温收拾散卒,驻屯山阳。叛归东晋的孙元在武阳据守,但都被前燕所擒。第三次北伐至此结束。(史称枋头之战。桓温一片野望,尽成慕容垂的经验包!)
桓温兵败后,退至山阳,收集散卒,并将战败之罪委于袁真。他上疏朝廷,请废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据寿春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 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还命侍中罗含带着牛酒到山阳犒劳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后来,桓温又移镇广陵。
太和五年(AD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军援助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先至,在武丘与竺瑶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同年八月,桓温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并筑起长围,将城池团团围困。袁瑾只得婴城固守。 次年,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结果被桓温部将桓伊、桓石虔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瑾、朱辅及其宗族数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家族女性慰军。从此,豫州彻底落入桓温之手。桓温掌握了进入建康的锁钥。(这个豫州是东晋所设的南豫州,大致在淮南一带。是建康门户。所谓东晋九州,大致是扬州、徐州、豫州、江州、荆州、湘州、梁州、益州、广州。前锋监军、龙骧将军袁真为西中郎将、监护豫司并冀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汝南,也算是老资格军阀了,当年曾跟庾翼北伐。在桓温眼中,想必与王敦的祖逖差不多,是桓温前进道路上必除的人物。所以陷害袁真是常规操作,袁真只有两个下场,乖乖领罪或者不服反水。)
桓温久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受禅。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令人丧气。所以寿春之战灭袁家军后,桓温曾问谋主郗超道:“这次胜利能雪枋头兵败之耻吗?”郗超则表示不能,并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桓温遂决定废黜皇帝司马奕。太和六年(AD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 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不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紧张不已。接着,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废徙。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诛。(党同伐异,无非董卓之事。)而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但却形同傀儡,常担心被桓温废黜,甚至向郗超询问桓温是否会再行废立。郗超以家族百口担保不会再发生政变,简文帝这才稍微安心。简文帝继位不久,便进封桓温为丞相,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辞让不受,率军返回白石,还镇姑孰。后来,简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温,请其入朝辅政,并增食邑万户。桓温再次推辞。(进不敢进、退无可退,还是两不相见、彼此方便。以免尔朱之祸。)
咸安二年(AD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朝。 简文帝只得传下遗诏,让桓温摄政,效仿周公。但侍中王坦之却据理力争,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辅政”,依照王导旧例。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而今大失所望。简文帝驾崩后,群臣不敢拥立太子,都认为应请桓温决定。尚书仆射王彪之极力反对,太子司马曜方才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 后来,孝武帝命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赐武贲六十人。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宁康元年(AD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传言要清君侧,诛尽王谢。百官惊恐,包括那个桓温不在时慷慨激昂的王坦之,独谢安一片淡然。(世人遂定王谢高下。)桓温在谢安的风度前,始终不敢造次,最后借口“卢悚入宫”一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勉强遮过来意。(这是桓温为了篡位的最后一次尝试。陆始这个倒霉催的,独独担了桓温这次东来的怒火。)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过十四天。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渐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 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谢安终于拖死了桓温,好在桓温诸弟子,均没有王敦诸弟子争霸天下的野心,只有眼前一亩三分地,除了桓玄。所以东晋朝廷头顶上泼天大的阴霾,竟随着桓温的死去而轻轻散去!)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世子桓熙不服,遂与叔父桓秘、弟弟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都被流放长沙。桓玄野心勃勃,也在朝堂诸公眼里,所以也被排斥边缘化,搁置不用!至此,桓氏一族,从皇权、豪门的威胁,转变为豪门的一部分,皇权与豪门的矛盾,又浮出水面。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一套不知玩了几遍了!
总的来说,相对与王敦、刘裕,桓温还是有底线的,虽然有时显得傻了一点。(其实陶侃也差不多,只是隐藏得更深而已。“天门八翼”、“陶侃之意”都是成语,知道的人少罢了。位置到了都一样,只差人品。)
78.6.5谬史氏曰
东晋的无数波北伐,遗害后世不小。某些数据论者,就此得出北伐成功率远远低于南侵成功率的荒谬答案。事实上,这北伐诸公,心都不在北伐上,而在撷取朝廷最高权力上,以自己之故、行北伐之名,拿这班人去南侵,照样搞不赢。讨论北上与南下,我以为应该把这般人除去,这都是些无效数据。
喜欢人间百戰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人间百戰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