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县城内有一家李氏杂货铺,位置虽然不如沈氏、王氏、刘氏等杂货铺,但是在昌国城内颇为有名,时间长了,不少外地的客商也知道了李氏杂货铺的名号,只要来昌国进货,总会来李氏杂货铺转一转,看看昌国沈氏有没有最新的产品上市。
沈氏、王氏、刘氏等杂货铺虽是处于昌国头等家族沈府、王府、刘府所开设,但多以销售大批量生产的铁器、农具、玻璃、水银镜为主,沈氏几十家工厂几乎每隔几天便有新产品上市,这些杂货铺以走量为主,没有精力去经营这些新产品,便给了李氏杂货铺这样的商铺让出不少市场。
李氏杂货铺能拿到沈氏最新的产品,自然有自己的门路。许多外地客商都以为李氏乃昌国沈家军首领李老黑的私业,李氏杂货铺没有承认,也并没有否认,反正借李老黑的名号能让外地客商更加相信自己的实力。但事实上,李氏杂货铺却是沈氏集团另一名股东李申的产业,李氏杂货铺的吴掌柜乃是李申的娘家亲戚,通过李申能搞到许多沈氏新出的产品,在玻璃、水银镜、眼镜、自行车最紧俏的时候,李氏杂货铺便是第一批对外销售这些火爆产品的商铺。
自从月初开始,李氏杂货铺所在武安巷便传出一个好消息,沈氏集团又发明了一件名叫肥皂的新物什,此时在大周流行的洗涤剂主要有澡豆、香皂和肥皂,沈氏集团出产的肥皂与杭州生产的肥皂外观、质地都不相同。此时一斤澡豆粉卖一百文,一斤香皂粉卖八十文,一斤肥皂粉卖五十文。一块沈氏出产的肥皂大约三两重,虽然售价三十文,算起来一斤沈氏肥皂卖到了一百六十文,但一块肥皂却能顶几斤杭州肥皂粉的作用。而且沈氏肥皂使用起来极其方便,只需沾水轻轻一擦,便有许多泡沫,能将污垢洗得干干净净。
澡豆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记载有澡豆的制作方法:先把猪的胰腺污血洗净,除去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又经过自然干燥便可。澡豆不但洗涤能力强,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成了当时一种优质的洗涤剂。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以纯碱或草木灰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把它们调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俗称的“胰子”。
香皂是在大周时期才出现的洗涤剂,制作方法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研细,加上香料等物,制成小孩拳头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
而肥皂则是近几年在杭州一带流行的洗涤剂,当地的皂角荚果具有更多油脂,因此得名“肥皂”,又叫“肥珠子”。
澡豆、香皂和肥皂由于制作成本较高,一般百姓极少使用,纵使一些士人官绅没有使用这些物什的习惯。前些年在京城里还流传了一个笑话:王安石面色黧黑,门人忧之,向医者询问,医者诊脉后,答曰:“此垢汗,非疾也。”门人向王安石进献澡豆,王安石使用澡豆洗面之后面色洁净,焕然一新。上朝之时被官家发现,官家问明原因后,不禁大笑,当即赏了王安石十斤澡豆。
澡豆、香皂和肥皂乃是用来洗面、净身,百姓洗衣还是多用碱面、食盐和草木灰。有了沈氏肥皂之后,便是洗衣服之时,也可以大胆地使用肥皂,而不必心疼花费,一块肥皂足足能洗上百件衣物,花不到一文钱的代价,换来洁净的衣物,百姓们能够接受。
沈氏肥皂不仅效果显著,作工也很精致,全部被压制为一个长方型的块状,并有醒目的凹纹和“昌国沈氏”的阴刻。每一块肥皂都配有一个竹编的小盒,使用之后只需放入盒中,多余的水份便可顺着竹盒的缝隙流走,从而保持肥皂的干燥,以便于下次使用。
沈氏肥皂的名声只用了两天时间,便传遍了昌国的大街小巷,等沈方、王可儿两人闻讯来到武安巷后,发现宽达两丈的武安巷已被马车、三轮车挤的水泄不通,都是前来购买肥皂的外地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