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帝果然心情不太好,他坐在高大的龙椅上,案前散落一地折子,冠冕垂下来的旒微微晃荡,盖住他半张脸,显得那张脸不怒自威,自有气势。
赵清和脚步平稳,稳稳行了一个礼,“参加陛下。”
“清和来了?”齐宣帝声音听不出喜怒,“你此去洛阳,应是收获颇丰,说与朕听听。”
他想听的,应是关于百姓对于今年庄稼收获不丰的看法。
赵清和斟酌一下,同他说了王二的事。
齐宣帝大怒,“既是家中有粮,为何还要去偷?!”
赵清和道,“王二是人性问题,但臣女想说的,是他的同伙,王亚。”
“据他而言,他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小儿,妻子想来身体脆弱,干不了农活,这样一家人每天的消耗是必然的,他家里,已无多少余粮。”
齐宣帝不言。
赵清和知道他在思考,或者说在愤怒,因为全齐国不可能只有这样一例案件,像王亚这样的处境,该有很多。
王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家有口的在这样的日子里就很难过。
齐宣帝微微看向她,“清和可有什么想法?”
她没有什么想法。
赵清和道,“臣女看来,此事当务之急,还是先稳定民心。”
“然后呢?”
“着人寻找能短暂代替米粮的裹腹之物。”赵清和道,民生是根本,眼看今年收成不行了,离下一次秋收却还有好几个月,寻找代替粮食的物品是必然之路。
齐宣帝面前的玉旒轻轻晃动,他并没有对此提议发出任何见解,只是问道,“清和可有想法?”
她没有想法。
赵清和木然道,“臣女常年呆在京中,并未见太多外物,并不知道这些。”
这些东西,还是问农事官,或者召那些常年走商的人问问比较合适。农事官了解农事,常年走商的人见多识广,知道一些可以代替粮食的东西也尚未可知。
齐宣帝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而后静默半响,突然问出一句,“清和觉得老三收粮一事做的如何?”
这是什么意思?他是在试探自己?
赵清和垂目道,“臣女私下以为,平王做的很对。”毕竟是她亲口提议的行为,肯定不能反驳了。
“哦?哪里对?”
赵清和敛了心神,垂目思道,“都是我大齐百姓,互送粮食是体现我大齐百姓和谐的事情。”
“既然是为了帮助别人,为何还要掏钱买?”
“因为他们手中粮食也不多。”赵清和道,“而且他们种粮食也不容易,此事我们帮不上太多忙,但起码不能给百姓拖后腿。”
齐宣帝闻言嗤笑了一声,道,“你倒是高尚。”
“不及陛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