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大内,处处琼楼玉宇,一片歌舞升平。
从凤栖殿里出来,庆帝凝眉不语,像是有极大的心事。
默默跟在后面的大总管秦惠见状,忙笑着问:“陛下今天的心情似乎不是很好,莫不是贵妃娘娘宫里的点心不合胃口?”
秦惠从小便伺候庆帝,跟着他担过惊,受过怕,吃过苦,算是个十足的心腹。在庆帝最艰难最辛苦的时候,也只有秦惠和赵睿对他不离不弃。但是,比起战功赫赫的征西候赵睿,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阉人反而更让人放心。因此,庆帝有很多话不方便和别人讲,却不会瞒着秦惠。
“你觉得贵妃今天高兴吗?”庆帝淡淡的问。
秦惠跟随庆帝多年,深知他的脾气。沈贵妃和七皇子向来是庆帝的心头肉,虽然隐隐觉察出他心情不好可能和沈贵妃有关,但秦惠却不敢乱说,只能乐呵呵的道:“眼下滇南之事已经平息了,算是了结了陛下的一桩心事。陛下心情好了,贵妃娘娘自然高兴。再说,七殿下已经将迎接莫吉可汗的诸多事宜料理的妥妥当当,为陛下分了忧,贵妃娘娘身为母亲,高兴也是应当的。”
“你这老小子呀,都过了这么多年了,还是这般滑头。”庆帝笑骂了一句。
眼见庆帝笑了,秦惠也跟着松了口气。
老实说,庆帝今天心情不好,确实和贵妃有关。他虽然偏爱七皇子,但太子被罚禁足之后,贵妃和七皇子的种种表现着实张扬了些。庆帝虽然对太子多有不满,但贵妃等人的吃相也不好看。
当初,得知莫吉可汗在大梁的县衙里遇刺身亡,庆帝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派太子前去调查,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谁承想莫吉可汗不仅没死,还被征西候府的侍卫救下了。侍卫们带着莫吉逃出滇南之后,便想办法给京城送了信。接到赵睿的禀报之后,庆帝只觉得喜从天降。可他还没来及高兴太久,周围便有大臣有意无意的提醒,莫吉可汗的这份人情实在太大了,不能让太子和征西候府独占。
庆帝本就有废太子的心,自然不想让他独占鳌头。可惜太子近水楼台,而太子奉旨来滇南彻查莫吉之死的事也闹得沸沸扬扬,征西候府的人若是知道了,肯定会设法求救。
于是,庆帝便下了一道圣旨,命太子和赵璟班师回朝,并责令安阳伯章毕贤全权统领西南的军队,助莫吉可汗平叛。这样,即便太子救下了莫吉,也会被章毕贤分一杯羹。
可惜,圣旨还没发出几天,太子凯旋的捷报便已经送到了京城。霍尔伏诛,滇南之乱算是彻底平息了。庆帝落下心口大石的同时也在心里嘀咕,太子行事如此迅速,究竟是滇南之危真的迫在眉睫,还是故意抗旨不尊?
太子倒是在捷报中将自己摘得很干净,他说霍尔也发现了莫吉的行踪,意图再次行刺。事败之后,霍尔觉得大势已去,便率大军蠢蠢欲动。太子怕迟则生变,便擅自调动了附近的军队,助莫吉平叛。至于朝廷下发的圣旨,也是平叛之后才到的。
太子的意思很明白,圣旨到得晚,他为了顾全大局,迫于无奈才出手,最多只能算是权宜行事,不是抗旨不尊。这话虽然也能说得过去,但庆帝心里却总有疙瘩。
与此同时,朝中大臣也分成的两派。一派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滇南地远,情况复杂多变,太子也是迫不得已。而另一派则认为,太子见圣旨有抢功的意思,心中不忿,便故意夸大敌情,不尊圣旨,并以此来拉拢莫吉可汗,意图不轨。
在朝堂上的一片吵杂声中,太子和赵璟终于回了京。安阳伯章毕贤证实了圣旨确实是在太子平叛之后到的,但也言明当时百夷族并没有什么大动作,不是非发兵不可。
章毕贤的话算是一记软刀子,虽然洗清了太子抗旨不尊的罪名,但却多了个谎报军情,贪功冒进之嫌。庆帝逮住机会,狠狠的将太子斥责了一顿,命他闭门思过,并趁机收回了主动权。
庆帝本以为太子会不服,然后仗着有功据理力争。没想到他居然老老实实的回去闭门思过了,连半点怨言都没有。定北侯虽然没有被斥责,但他却十分有眼力价的退居二线,没有过多干预善后的诸多事宜,将露脸的机会全都让给了七皇子。
事情虽然都是按着庆帝的心意发展,但是对于太子和征西候,庆帝心里多少有些过意不去。倒是七皇子这边,行事张扬,嚣张跋扈,反倒惹人不喜。
“这几日,太子如何了?”越想越觉得愧疚,庆帝不由问。
秦惠本来已经松了口气,听庆帝提起太子,不得不重新打起精神,“殿下一直在东宫闭门读书,除了皇后娘娘偶尔派人过去看看,谁都不见。”
“谁都不见,还是没人上门?”庆帝笑着道。
秦惠苦笑了一声,道:“除了国事之外,太子和朝中的大人们也没什么私交,如今又犯下大错,谁敢上门呀。”
听了这话,庆帝沉默了一会,才道:“赵璟呢?他不是和景彦关系好吗?怎么,连他都不去看看?”
顿了一下,秦惠小心翼翼的道:“陛下,太子是奉旨闭门思过,若是门庭若市,反而不像样子。赵小侯爷是个懂事的,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上门打扰。”
秦惠这话说的十分高明,既是实在话,也不会难听的让人接受不了,还同时替太子和赵璟解了围。
果然,庆帝笑了一下,便不再说话。
眼见这一关算是过了,秦惠终于松了口气。
其实,秦惠并不是有意为太子说话。他一直跟在庆帝身边,知道皇上不喜欢太子。若不是礼法不合,又有皇后和朝中的几个老臣压着,庆帝早就废太子改立七皇子了。这个时候帮太子说话,未必能落下什么好处。秦惠在宫里摸爬滚打那么多年,知道在充满变数的情况下,不站队不表明态度,反而是最安全的。
可是有些时候,秦惠还是忍不住想帮太子一把。
太子的生母身份卑微,又早早的病逝,从小孤苦无依。直到被皇后收在身边,这才过了几天稳当日子。比起圣宠不衰,飞扬跋扈的七皇子,秦惠在感情上更倾向于和皇上身世相仿,又待人温厚的太子。所以他一直想不明白,皇上一直埋怨先皇偏心,为何自己也一碗水端不平?难道埋怨一个人久了,就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个样子吗?
况且,皇上这次委实做的过分了。当初,太子是临危受命去滇南收拾烂摊子,好在老天有眼,让他绝处逢生。如今立了大功,不奖赏也就罢了,竟然还要被罚。
皇帝逮住了擅自调兵的由头,又有七皇子一党在旁边推波助澜,朝中很多大臣虽然明面说不出什么,但在暗地里,谁不觉得太子委屈?反倒是七皇子,人在家中坐就舒舒服服的吃了现成饭,不但抢了别人的功劳出尽风头,还落井下石。太子没有当庭破口大骂,就已经是好涵养了。
“陛下。”此时,一个身穿玄衣的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冒了出来,对着庆帝跪下行礼。
知道这是庆帝手下的暗卫,一般不会出现在明处,一旦出现,肯定有重要的事。秦惠识相的将跟在后面伺候的人遣走,自己也远远的躲开。
等着暗卫离开,秦惠这才小心的跟上,眼见庆帝眉头深锁,秦惠便知道,暗卫禀报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秦惠猜对了,庆帝确实没有收到好消息。
“……滇南的密谈刚刚传回来的消息,莫吉可汗遇刺一事发现了五竹先生的踪迹,疑似与京中某位高权重之人有关……”
想到暗卫刚刚说的话,庆帝本就不好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五王爷自戕之后,下落不明的五竹先生一直是萦绕在庆帝心头的阴霾。每每想起,便如鲠在喉。如今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他又忽然出现了,还和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有关,怎能不令庆帝心惊?
将所有人挥退,只余秦惠一个人跟着,庆帝眉头深锁。若五竹先生一直隐藏在京中,就如猛虎在侧,令人不得安枕。可是,他会藏在哪里呢?
庆帝首先想到的便是京中这些老臣。但是,和五王爷有牵连的人早在当年就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这些,要么是他的心腹,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要么便与世无争,从不参与朝堂之事。若真在他们其中,会是谁呢?
“睿弟这段时间都在忙什么?怎么总不见他进宫来?”不知过了多久,庆帝这才重新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