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收粮!”李义顿时惊呼道,要知道墨家村收购的粮食已经相当之多了,足够了墨家村使用的,要是在敞开供应收购粮食,那岂不是往死里得罪韦杜两家,要知道韦杜两家在长安城那可是权势滔天呀!“东家要三思呀!”许杰也是劝道,也觉得墨顿得罪韦杜两家不合时宜,墨家实在是不宜树立过多的敌人,尤其是长安城的地头蛇韦家和杜家。墨顿也是一阵苦笑,要是有可能他当然不会得罪韦杜两家,不过眼前粮价上涨的局面乃是他一时忍不住造成的。他要是不主动收取粮食,那岂不是让墨家的信誉尽毁,而且墨家村大量的收取粮食,也有他自己的考虑。“墨家村可是有意经营粮行?”许杰若有所思道。墨顿摇摇头否定道:“许先生多虑了,墨家必须以工商为主,当然不会参合到粮行的生意之中。”“那是为何?”李义和许杰顿时丈二摸不到脑袋。墨顿解释道:“墨家村粮食产量低,向外卖粮食那是必然的事情,而且随着日后遭受的工人越来越多,墨家村要想稳定发展,必须要大量的粮食储备才行。”墨顿给墨家村的定位则是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城镇,日后的田地自然会被逐渐的占了,所以一个强大的粮食储备,才能保证墨家村稳定的发展。许杰顿时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赞同墨顿的观点,既然迟早要储备粮食,那自然越早越好。“以少爷所见,那墨家村还要买多少粮食为好。”李义皱眉道。“要能够确保墨家村所有人,包括外来的工人在墨家村颗粒无收的情况下,确保三年无忧。”墨顿爆出一个惊人的数字。“啊!这么多!”李义顿时张大了嘴巴,许杰也不禁震惊墨顿的远见和大手笔,要是怎能如此,可以说墨家村再无后顾之忧,只需一心发展即可。“墨家村日后的人口增加,储备的粮食则也要相应的增加。”墨顿又补充了一条。很显然,日后墨家村的人口定然不断的增多,那相应的储备的粮食自然也会三倍的增加。“要是如此,墨家恐怕这一次要死里得罪韦杜两家了。”李义苦着脸道。“就算得罪,也要如此做,要知道,陛下这一次颁布了粮价保护令之后,可是并非长安城南不收粮食,整个关中的粮商都在观望。大量的农户手中粮食积压。而我墨家村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墨顿又道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据墨刊搜集信息的墨家子弟传来的消息,整个关中地区的粮商都在消极的抵抗粮价保护令,这道命令可是因为主动对苏令侬献计施行的,墨家自然做这个出头羊了。只要是长安城南的粮商扛不住了,整个关中粮商这种不牢靠的同盟自然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轰然倒塌,如果这一次的粮价保护令顺利施行,那以后自然是畅通无阻。许杰顿时恍然,粮食储备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建成的,墨家村要是建立粮食储备,自然不用这么着急。“再说,墨家村的根基就在长安城城南,农户有钱之后,才能购买墨家村的产品。”墨顿顿了顿说道。李义顿时眉开眼笑道:“少爷所言甚是,不少农户卖完粮食以后,就直接从墨家村买了鸡仔,锅具,农具回去,这几天这些墨家村可没少卖出东西。否则以墨家村的钱财也支撑不了这么多天收购粮食。墨顿点了点头,墨家村的产品大都是面向大众的,只有越来越多的百姓能够买得起墨家村的产品,那才是墨家村崛起的关键。………………韦掌柜这几日一直关注墨家村粮食收购,当他得知墨家村依旧继续收购的消息的时候,顿时暴跳如雷。“墨家村哪来的这么多钱财!”韦掌柜怒吼道。墨家继续收购的举动,让他十分的被动,要不是凭借韦杜两家的威望压着,原本松散的粮商联盟早就有了分崩离析的危险。韦赖哭丧的脸说道:“据说,墨家村的外事掌柜从洛阳带回来很多的钱财。”“许财神!”韦掌柜顿时心中大恨,他自然也认识这个曾经长安城的传奇,只是他没有想到落魄到极点的许杰竟然也有翻身的机会,而且会给他造成如此大的麻烦。“而且那些泥腿子卖了粮食之后,反手又买了墨家村的东西带回去,这样一来,又有一部分钱财回到了墨家村手中。”“墨家村倒是会做生意。”韦掌柜愤愤的说道,对墨家村来说,这些钱财不过是从左手出右手进,不但收了粮食,还卖了东西。“掌柜的,那怎么办!”韦赖问道。“放心,老爷已经有了对策。”韦掌柜按耐住心中的愤怒,冷笑道。“对策?”韦赖疑惑道。“光凭那些泥腿子手中才有多少粮食,墨家村不是想要买粮食么?那就我们韦家就卖给他!不但我们韦家,杜家也是同样如此”韦掌柜阴险的说道。在这个时代,普通农户能够出产的剩余粮食那可是剩不了多少,真正粮食大户则是那些大地主们,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收取大量的地租,能够拿来卖的粮食自然很多。“老爷的注意真的是很妙呀!”韦赖惊呼道。韦掌柜顿时得意至极,墨家村不是敞开收购么,那就把韦杜两家的粮食大量的卖给他们,倒是要看看你墨家村到底有多少钱财。韦赖头一歪,一个坏点子脱口而出道:“墨家村的鬼点子层出不穷,为了保险,不若我等也让城南的地主们也去墨家村卖粮吧!这样一来,墨家村就是有金矿银矿恐怕也拿不出这么多钱。韦掌柜顿时哈哈大笑道:“还是你的鬼主意多。好!这个事情就有你出面,相信城南的这些地主定然会给韦家面子。”韦杜家乃是长安城的大地主的领头羊,几代下来那可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单凭出售粮食这点小事,这些地主们自然不会驳回韦杜两家面子,顿时一呼百应,大量的粮食涌向墨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