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如清找到一个屡试不中的穷秀才,给了他一百两银子,未出三日便写下洋洋洒洒十余篇文章,从家国情怀到谈儒论道,不可谓不精彩。
书肆老板看过后大加赞赏,当即找人抄印,这本书在承天府当真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就连不少才子都对其中的论点文笔很是钦佩,一时间苏如清的“著作”一书难求,不少仰慕的人都会从别处借来自己动手抄一本。
碰巧此时知州大人搞了个赛诗会,邀请了承天府知名的文人墨客以及几位世家公子和小姐,此时苏如清的才女之名传的火热,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李长歌和陆时卿也受到了请柬,原本李长歌是不打算去的,不过陆时卿料想苏如清肯定会去,打算趁机让她好好的出一次丑。
打从一开始她就不相信那些文章是出自苏如清的手笔,以那个女人的心胸,又怎么能写出如此大气磅礴的文字。
既然陆时卿要去,李长歌也只能陪着了。备好马车,二人直奔州府而去,此时已经有不少人到了,其中不乏承天府的知名才子,众人聚在一起吟诗喝酒,好不热闹。
这种场面以前陆时卿只在电视里看过,眼下置身其中,忍不住嘴里也默念了几句先贤诗词。
李长歌一出现,众人便簇拥了过来,虽说读书人都自恃清高,不屑于阿谀权贵,但对李长歌算是个例外。
除了李长歌不像一般武夫那般蛮横粗鲁之外,还以为李长歌自己也是个饱读诗书之人,论学问他也不比在场的众人低。
陆时卿对李长歌的过去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威风八面的将军,殊不知他还是大明朝独一无二的文武状元。
他自小便聪慧异人,小小年纪便能和太学院的夫子谈经论道,虽未参加科举却被皇上破格赏了个状元之名。
那年在金銮宝殿中,皇上也如同今天知州大人这般邀请了天下才子,其中不乏科考的状元探花。
皇上以“治国”为题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并且允诺最先完成的赏赐锦袍一件。
在皇上面前谈治国,这实在有些大逆不道,众才子面面相觑,大多不敢下笔,一炷香的时间过后,太师之子率先写完,文章写的洋洋洒洒,皇上当即就把锦袍赐给了他。
李长歌是第二个写完的,皇上通读一遍,激动地拍了一下大腿:“好一个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公公,把锦袍交给李长歌吧。”
如此一来,原本已经到了太师公子手中的锦袍又落到了李长歌的手中,天下文人墨客赠他“夺锦之才”的雅号。
李长歌虽是行伍中人,但是对于读书人向来尊重,毕竟大明江山可不是靠他一个李长歌能保下来的,终究还是要靠这些读书人。
简单的应付过后,李长歌带着陆时卿来到知州大人准备好的位子上坐下,苏如清就坐在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
眼下苏如清被众人环绕,自古以来才子偏爱佳人,更何况还是苏如清这般有才的佳人。
“没想到苏姑娘竟然能写出那样的好文章,当真是令我等汗颜。”
“我拜读过苏姑娘的文章,说你是现世蔡文姬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