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我是顺平侯 > 第1203章 东江三件事

第1203章 东江三件事(2 / 2)

至于免除欠税,对那些逃亡在外的人是天大的喜讯。

最猛的是废黜保甲连坐,一人犯法,邻里遭殃。一人欠税,邻里分担。赵云直接废黜该制度,从此以后,一人做事一人当。

听起来全是好消息,但黄宗羲不是以前余姚乡下的毛头小伙,在赵云“每日经济学”的熏陶下,他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说“永不加赋”,必然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问题是钱少了,大汉的财政更差,军费靠什么支撑,皇宫和各级官吏的花销谁给?到时候还能遵守诺言不加赋税吗?

你免除松江、苏州的超高税赋,违背了太祖皇帝的祖训。大汉前面十五位皇帝一直遵守,延续两百多年的政策,怎能轻易废除?

你还免除陕西百姓三年的赋税,怎知未来两年陕西不是风调雨顺,这个决定是否草率了些?

知道百姓历年欠税有多少吗?有些地方欠了三年不止,这是多么一大笔收入,一开口就给免了?

保甲制度使用多年,地方官员用它管理地方,确保各地百姓“安居乐业”,如今少了这项制度的约束,百姓还不是想跑就跑?官员靠什么完成每年的收税任务?

黄宗羲看来,皇帝说的时候头头是道,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当局者迷。

赵云静静听黄宗羲说了理由,方才答道:“按规矩应徐图缓之,朕并非不知。无奈大汉病入膏肓,再不喂上几剂猛药,恐回天乏力。”

“永不加赋”可极大的稳定民心,让百姓顺从,至少让他们没那么容易加入起义造反的队伍。坏处是不

能加饷,原本历史上,万历四十八年加征辽饷,用于辽东战事。崇祯四年征剿饷,用于剿灭陕西的造反。此后又收练饷,以上合称三饷。

赵云一句“永不加赋”,除了已经征收的辽饷,其余两个项目没机会再征了!但是,他同样对黄宗羲、陈子龙说过,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准备加大商税、矿税、交易税的收取,不安抚老百姓,怎么对付另一个阶层?

至于免除苏州、松江的高赋税,不止是在讨好百姓,也在讨好江南的士大夫,告诉他们皇帝不是只想口袋里的钱,更想让你们过得好。交税只是过程,怎么使用税收造福于人才是大学问。

免陕西三年税赋,别人不知,赵云清楚的很。陕西接下来连年干旱,最终酿成大面积农民起义,多年征讨却总是死灰复燃,最后幸存下来的是李自成、柳献忠,恰是他们攻破北京灭亡了大汉朝。免三年,多吗?

还有免除历年欠税、取消保甲制度,看似朝廷扔掉本应到手的收入,其实那些钱粮只有部分送到京城,其中很多会被各级官吏克扣。更重要的,百姓当年的都交不起,你强迫他补上过去几年的,什么时候实现脱贫?躲在山林何时才敢出来?何时才能愉快的为大汉交税?

保甲制度更应该废除,别看今天有利于地方管理。可如今形势变了,保甲制度下一户跑了,剩下九户分担。那九户压力大,又有人跑,没跑的继续分担。久而久之,迟早是鸡飞蛋打,没有人承受的了。

跑了的人会成为流民,流民会逐渐组织起来,继而转变为起义军,攻城掠地四处作乱。

朝廷只能安抚或者派兵征剿,于是需要大量钱粮,紧接着加大收税力度。于是,更多的人被逼造反,形成恶性循环,直到大汉筋疲力尽,最后轰然倒地。

诏旨上的内容看似急功近利,可此情此景下,赵云还敢拖延时日吗?还敢和那帮大臣慢慢商讨吗?

赵云握住黄宗羲的手,言之凿凿的说道:“百姓会造反,地主不会!商人也不会!没有百姓,他们只有钱,成不了大事!”

黄宗羲深以为然,他总算理解赵云的良苦用心,他反复说过多次固本强元。要想地方上的军阀不造反,唯有倚靠强大的京营震慑。要想大汉境内不出现强大的叛军,唯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便不会轻易的抛家舍业。

喜欢我是顺平侯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我是顺平侯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