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之一,就是渝州刺史姚朔。
祝嵘清楚的记得,那是建和二十四年的秋天,淳王得到了一个足矣扳倒静王,以及静王背后最坚实的靠山,萧氏一族的情报。
约么两个多月前,渝州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水灾。
渝州境内多处河口决堤,无数良田和房屋被淹,许多百姓在这场水灾中丧命。
侥幸活下来的,也是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建和虽沉迷于钻研长生之术,将朝政都交由淳王处理,却并非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听闻渝州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建和帝亲自下令,命户部立刻筹集银钱和粮草,调往渝州赈济受灾的百姓。
又勒令工部调派一批精干的人手,快马加鞭的赶去渝州,修补加固决堤的河口水坝,帮助受灾的百姓,尽快重建家园。
当时,整个大夏国,以华氏一族为首的富贾世家,纷纷慷慨解囊,与朝廷一起帮助渝州的灾民们共渡难关。
然而却有人黑了心肠,打起了赈灾粮款的主意,简直丧心病狂,胆大包天。
得知静王与萧家同渝州当地的官员相勾结,贪墨赈灾粮款,令许多受灾的百姓没能得到及时的救助,食不果腹,活活饿死,静王悲愤不已。
他于公于私都不打算放过静王。
奈何他手上却没有确凿的证据,用来指证静王。
于是,淳王决定亲自南下渝州一趟。
下定决心以后,淳王将自己的决定告诉祝嵘。
祝嵘认为淳王亲自南下这件事十分不妥,原因有二。
其一,京都距渝州山水迢迢,一来一回少说也要三个月。
难保静王那边不会趁淳王南下期间,谋划什么。
一旦真出了什么事,就算淳王立刻动身返回,一切也都晚了。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从京都到渝州要走水路,一个半月的行程,最少也要有一个月是在船上度过。
祝嵘是担心淳王的身体会因此吃不消。
而严方知那边也认为淳王亲自南下一事不妥。
认为无论发生什么事,淳王都不该冒然离开京都城。
严方知劝淳王改变主意,留在京中坐镇,并主动请缨,替淳王走这一趟。
淳王迟疑,他并非担心恩师办事的能力,而是担心恩师的身体。
他知恩师有很严重的痛风,受不得太重的湿气,而来去渝州,一大半的路程都要在船上,他怕恩师的身体受不住。
严方知却道自己老当益壮,叫淳王不必为他的身体担心。
还说自己已经有七八年没回过老家临安了,待渝州之事圆满解决,他回京的路上,要顺道回老家一趟,见见一直挂念的亲人和故人。
不久之后,严方知被建和帝委任为钦差大臣,南下调查渝州赈灾粮款贪墨案。
祝嵘还深深记得那天,那天严方知严大人入宫向建和帝辞行,是他奉命送严大人出去的。
他一路将严大人送到宫门口,临上马车前,严大人拉住他,悄声嘱咐他,“我不在的这段日子,劳请祝公公好生照应淳王殿下,待事情解决好,我一定会尽快赶回来。”
祝嵘点头应下严大人的话,目送载着严大人的马车走远。
严大人说好会尽快赶回来,却没能做到。
那天的那一面,便是祝嵘与严大人的最后一面。
在严大人离京后的第二十八天,严大人不幸遭遇船难,葬身河底的噩耗便传回了京都。
消息传进宫时,建和帝难得没守在炼丹炉旁,而是在与淳王一道下棋。
听闻恩师遭遇船难溺亡的噩耗,淳王悲痛难抑,同时认为夺走恩师性命的那场船难十分蹊跷。
淳王当即表示,要接替恩师南下渝州,调查贪墨赈灾粮款一案,并彻查那场可疑的船难。
建和帝是十分信任并看重严方知,当年才会选严方知做淳王的老师,又将人提拔进内阁,成为大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阁臣。
痛失良臣,建和帝心里也不好受,也认为严方知的死不是意外,更像是人为。
正因有此怀疑,他才不愿爱子去以身犯险。
任淳王如何恳求,建和都不肯答应让淳王离京南下。
父子俩如此僵持了五六日,这日一直态度强硬,坚决不肯让淳王离京的建和帝,却突然松了口,答应了淳王的请求。喜欢庆余欢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庆余欢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