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就是如此,故事描述了一群小男孩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撤离本土,却在飞行途中出了事故,飞机被击中,大人们全部遇难。
几个小男孩逃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起初他们在一个看起来比较可靠的男孩的带领下,生火求救,盖房打猎。不过后面却分裂成两派,少数几个人继续等待营救,另外一些人却放弃了文明的习惯,成为了野蛮的狩猎者,甚至还要杀掉其他人。
原本来自文明社会的孩子们在荒岛上逐渐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丧失了理性,遗忘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变成了暴力和强权的服从者,成为了权力意志的实施对象。
想到《蝇王》,张重又想起了《珊瑚岛》。
在创作《蝇王》的时候,戈尔丁对《珊瑚岛》多有借鉴,故事中的背景,环境甚至人名都跟《珊瑚岛》有点像。
但是两部作品在主题上却天差地别。
《珊瑚岛》更像一部正派的儿童文学,小说中讲述了一群孩子离开成人的庇护,直接面对生活的挑战,在现实的考验中顿悟,走向成熟。
张重更爱《蝇王》,这不是对《珊瑚岛》的否定,而是他觉得相对于《珊瑚岛》中直接通过个人主义体现人类的主体性,他更喜欢《蝇王》随着情节的推进消解人物主体性,在揭示人性阴暗之时,让读者在震惊中顿悟,在恐惧中反思。
叮咚。
信息提示音将张重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拿着笔写下了一句话——也许有一只野兽,也许只是我们自己。
这是《蝇王》中的一句话,没想到自己鬼使神差地将它写了出来。
张重又看了看手机,是通讯公司发来的套餐广告,他笑着关上手机,然后继续拿着笔在纸上沙沙地写了起来。
……
“你似乎昨晚没有休息好?难道你也做了原子弹爆炸的梦?”
看着张重有些疲惫的脸,略伦特开玩笑道。
张重笑道,“托你的福,我忽然有了一些灵感,所以昨晚工作了一会儿。”
“哦?”略伦特来了兴趣,“是不是那种因为核危机海星面临毁灭,人类逆境求生,科技跃进的赛博朋克?”
“不是。”张重摇了摇头。
“那就好,如果是那样的话,可就太没有意思了。”略伦特又笑道。
这家伙的说话方式张重已经习惯了,也没理他。这时车子已经开到跂望展览馆的门口,张重指着大门说道,“咱们到了。”
略伦特看着眼前的跂望展览馆,赞叹道,“比我想的要大一些,这真的是你私人的么?”
“当然。”张重笑道。
“啧啧,我吃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