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明转头对方天行说道:“若是之前,我真的想不到有人是这样生活的,以往我接触的都是社会中上层的人,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多的社会资源去实现自已想做的事。
比如说我的表哥,北大的本科生,今年去英国读研,去的是全球最好的学校之一。在我看来,北大读书毕业,应该是一个很荣幸也很值得被拿出来说的事情,但她,除非被人问起,不然一般都不会提自己是哪里毕业,有时候甚至别人问起都不太会说。
许多人好奇,问她为什么不说呢,这是你的一块招牌呀,也算是一个背书吧。
但她说,我更愿意让别人拿掉这个招牌来了解我这个人,关注的是我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我从哪里来,我其他北大的同学,也都这样。
那她脱离北大的光环外,做了什么呢?读书期间申请到了哈佛和剑桥的交流机会,去加拿大参加暑期项目,去台湾交流,毕业去河北支教半年,拿到澳洲签证去澳洲环岛两个月,直到上个月完成环岛,去了英国。
大家都说你好棒,她说自己身边的人更棒,他们比我经历更丰富,我还要多努力。
表哥北大本硕毕业,思维开阔人也聪明,学啥都很快,工作之余自己研究编程研究汽车,不亦乐乎,从没觉得北大毕业就该怎么样,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全力去尝试和钻研,并不觉得身边人奇怪的眼光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他三十六七了,开着一辆奇瑞的汽车,也不穿名牌,但你说他焦虑么,也会,但焦虑的不像是普通人愁的房和车,而是怎么在有限的人生里实现更多的自我。
所以,把这个帽子给他们戴上的人,都是北大以外的人,对他们自己而言,名校只是他们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取得的成绩,而不应该作为指引未来人生去向的一个限制条件。
名校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给了他们接触更广阔世界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向很多东西说拒绝的勇气,他们有选择过任何一种生活的权利,可能你不会理解,但是他们并不需要得到你的理解。
因为你可能,压根就理解不了。这个选择,对人家来说可能把之前都拥有的放下,去体验不同的人生。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连“拿起”这一步都还没做到。
一帮子还没“拿起”的人,去看待人家选择“放下”的人,理解不了是自然的事情,就像你说苹果这么好吃你为什么不吃?他说我不想吃我吃了很多了,我想吃橘子。
这感觉,你可能到某天吃苹果吃吐了才能体会到,在那之前,你还是会觉得苹果好吃。
同样是送外卖,名校的人就会有这么多体会,那些更加深刻的感受,对细节的观察,对行业的了解,对人生的感悟。所以即便是跟大家一样送外卖,但有的人,只是在送外卖,但有的人,可能会得到人生新的灵感,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别。
王天明也曾问表哥如何看待?表哥的回答是,没到那个层级之前,你看不懂。
你到了那个层级,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不同的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只不过是有限的选择,而他只不过是给自己创造了可以选择上下左右的机会。
同样表哥们也可以选择上下左右,但普通人不一定能像她一样选择完还有“北大”这个学历来兜底。这可能也是表哥们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