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补充(2 / 2)

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656年,立李弘为太子,这一年,李弘4岁,贺兰敏之14岁。十一月,武则天第四个孩子李显出生(包括夭折的安定公主)。李显出生之后,武则天暂停生子,因为,比起宫斗,血腥而又残酷的政斗已经渐渐进入高潮。李治虽然忠厚且仁懦,不善权斗,但架不住他老爹给他留下了一个强势的正统,于是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如鱼得水。强势正统的最大用处就是很容易凝聚人心。所以,之前废后阶段,投机派(李义府等)和保皇派(李勣等)早早投诚,现在更是大量中间派倒戈,于是3年后的659年,没有开国军功加成且得罪高祖李渊的长孙无忌成孤家寡人,被高宗无脑赐死。这一年,离太宗去世刚好十年。这一年,太子李弘7岁,贺兰敏之17岁,哦,还有个4岁的李贤。

公元659年,贺兰敏之17岁。那么,17岁的敏之在做什么呢?贺兰敏之墓志铭记载:【(贺兰敏之)解褐,尚衣奉御左庶子,俄迁左侍极、太子宾客、检校兰台太史、秘书监、弘文馆学士】。也就是说,敏之初入仕途,第一份职务是“尚衣奉御左庶子”。这个职务朝廷和东宫是没有的,所以要拆开来看。“尚衣奉御”是管理皇帝衣物的官,正五品。不但如此,担任该职务,脸上基本写着:“我是皇帝宠臣”这六个字。而左庶子是东宫顶级实权官职。东宫有三大办事机构:詹事府,左春坊和右春坊。

把太子比作皇帝的话,詹事府就可以看作是尚书台,太子詹事就类似于尚书令,而左右春坊的左右庶子就等于是侍中和中书令。李世民政变成功之后进位太子,政变功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就被任命为左右庶子,之后左庶子杜如晦接侍中,右庶子房玄龄接中书令。高宗上位,他的左右庶子也各自进阶相位。所以,既管小李弘衣食住行,也兼管小李弘东宫事务的贺兰敏之,前途无量。高宗和武则天有意给贺兰敏之设置这个混合职位,也很清楚的表明了他们的意图:把敏之培养为李弘未来的宰执班底核心。你说外戚不能干政?扯淡!不说长孙无忌,当年高宗为了拉拢后族,王皇后她老舅都还给提成中书令呢!(这位后来投向长孙无忌,和后者同一年被处死,简直就是投机派的反面教材)

史书并没有记载贺兰敏之是哪一年入仕(解褐)。但《册府元龟》里,有这么一条记录:【龙朔二年(662年)五月,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太子左中获,左中获贺兰敏之为左侍郎,弘文馆学士】。这里的”左中获“写错,应该是左中护,也就是左庶子,而“左侍郎”应该是左散骑常侍,也叫左侍极(从三品,门下省位高权低的二把手)。这个职位和“尚衣奉御”一样,都是宠臣担任,“散骑常侍”的字面意思是上马能保卫皇帝,下马能侍奉皇帝。门下省的实际二把手是正四品的门下侍郎。考虑到敏之才20岁,给左侍极这个半实权职位算是提拔了。虽然,郝处俊也加了太子左庶子,但这个职位可以有两人担任,敏之很可能仍然兼任太子左庶子。而且,662年,20岁的贺兰敏之更是受封弘文馆学士。

从公元659年,到公元666年高宗封禅泰山,这7年时间里,贺兰敏之看着李弘嗷嗷成长,两人不断磨合,为将来的联合执政打下感情基础。敏之对李弘这个高贵温和的小表弟自然是疼爱有加,而小李弘也很容易把敏之这个大表哥当亲大哥礼敬。666年,李弘14岁,敏之24岁,李贤11岁,李显10岁,李旦4岁(662年生),太平公主大概一周岁。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严重改变了历史进程,它使得原本已经逐渐良性化的初唐政局,开始变得不稳定。那就是,在高宗封禅泰山期间,贺兰敏之的妹妹贺兰氏(贺兰敏月),死了

贺兰敏月的年龄无法考证,她母亲武顺655年之前就已经进宫,那么到666年至少是11岁,既然未出嫁,年纪也不会多大,平均估计14岁左右,和李弘相差仿佛。她的死因后述,那么,贺兰敏月之死,哪几个人最伤心?楼主给一堆伤心人士排个名:1.贺兰敏之;2.李弘;3.武顺;4.李贤;5.李治。

1.为什么贺兰敏之最伤心?

贺兰越石过世后,如果不是当时的武昭仪太过热情的话,那么武顺带着两个孩子去投奔(贺兰敏月也可能还在腹中),就一定是为生活所迫。也就是说,原本就落魄的贺兰小家庭,因为贺兰越石的去世,变得更落魄。这样一种既显贵又落魄的家境,只会把贺兰敏之养成孤傲,独立的性格。墓志铭记载的【饰躬闻礼,承家必尽于孝慈】也应该是真实的。

662年,20岁的贺兰敏之受封门下省左散骑常侍时,还带了个弘文馆学士,这是个什么职位?弘文馆是门下省的图书馆,和中书省的集贤书院(玄宗时期立),以及史馆并称三馆。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皇家图书馆叫秘书省。弘文馆除了研究学术,同样负责教授皇亲国戚,一品官,以及宰相功臣的子弟。而九卿五监之一的国子监,负责教授一般的贵族子弟。贺兰敏之受封的这个弘文馆学士,是弘文馆的长官兼教授。如果他没有两把刷子,进去自取其辱吗?

父亲早早离世,敏之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子汉,照顾妹妹就成了他的责任。而妹妹贺兰敏月自懂事起,家里就他哥哥一个男人,虽然在宫中受所有人宠爱,但毕竟寄人篱下,所以会很崇拜她这个学识惊人的哥哥。自然的,这一对上辈子的情人,这一世关系应该好到无以复加。所以,妹妹的死,对贺兰敏之是一个重大打击,直接扭转了他的人生观。

2.李弘为什么很伤心?

李弘是太子,敏之是他表哥兼管家。敏月是敏之的妹妹,也是李弘的表妹,和李弘同龄。敏月小的时候,武则天也一定会让他们几个小孩子多接触,所以用青梅足吗来形容两人的关系还不太够,还要加上两小无猜。所以666年,14岁的李弘和贺兰敏月,关系应该会很亲密。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李弘是在临死前,才被迫为了冲病而纳太子妃,那时他已经22周岁。有见过22岁才娶妻的太子吗?李弘是得病去世的,而且据说得的是肺病,如果高宗和武后的家族并没有肺病史,那么就是后天染上的。中医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所以,很可能是贺兰敏月的离世,导致李弘悲伤过度,身体抵抗力严重下降,肺部被结核杆菌侵蚀而染病。李弘于673年10月纳了太子妃,到675年4月离世,一年多下来貌似也没有留下子裔,正妃生不出,侧妃也不行吗?是否,李弘压根就没有碰过老婆?

立天皇天后,高宗试图禅位,纳太子妃,这三件事,都不能治病,却应该都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治李弘的病,心病。可惜,心病还需心药医,别说是封的天皇,就是真的玉皇大帝都治不好心病。

3.武顺有多伤心?

母子连心,女儿英年早逝,武顺怕是很难接受。那么,666年,武顺过世了吗?答案是没有。《册府元龟》有这么一句话:【武敏之为左侍御兼兰台太史,丁母忧,夺情授本官】。

武敏之是谁?他就是贺兰敏之。旧唐书记载:【乾封元年(666年),元爽等缘坐配流岭外而死,乃以韩国夫人之子敏之为士矱嗣,改姓武氏,累拜左侍极、兰台太史,袭爵周国公】。也就是说,贺兰敏月死后,惩罚了几个武家子弟,武则天让贺兰敏之改姓武,把自己老爹武士彠的封爵“周国公”给了贺兰敏之。

从册府元龟的这句话可以知道,贺兰敏之改成武敏之(666年)后,武顺去世,敏之“丁母忧”。而且,武顺去世的时候,敏之已经是兰台太史了。也就是秘书监,秘书省一把手,皇家图书馆馆长,从三品。

那么,武顺是哪一年去世呢?《唐两京城坊考》卷四“次南敦义坊”篇里,有这么一句话:【灵觉寺,开皇六年,亲王杨雄所立。武德初废。乾丰二年(667年),武后为其姐贺兰氏复立为崇福寺。】。667年,武顺过世,所以武则天把自己外公的亲兄弟,隋朝亲王杨雄所造灵觉寺,改成崇福寺,为姐姐祈福。666女儿刚死,第二年武顺就去世了,所以如果武顺不是被杀害,或者得了什么病的话,就是因为忧思女儿过度,伤了心,郁郁而终。

那么,武顺是被武则天杀害的吗?楼主认为不是。几个理由:

【第一】武顺生前是韩国夫人,死后被改封为郑国夫人。国夫人的地位高低,一般是和国号的尊贵度有关。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伯爵国,国君是姬姓,周朝皇族性,而韩国只是晋国分裂出来的家臣国,虽强大,但尊贵度不如郑国。所有国夫人里,除了周国夫人这个特例,最尊贵的大概是卫国夫人和宋国夫人。这两个国家虽然在春秋战国相对较弱。但是,卫国是公爵国!其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谪九子,也就是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的同母亲弟弟!而宋国的开国国君更是商纣王的庶兄!在周朝,宋国的地位极其特殊,那就是”与周为客“!而卫宋两国的特殊地位更在于,周武王灭商之后,大量不愿臣服周朝的殷商遗民一分为二,成为后来的卫、宋两国的子民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部分殷商王族北迁,建立朝鲜国,算是现在朝韩的鼻祖了)。所以卫宋这两个国家,国君尊贵,连臣民也是精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被封为卫国夫人,其尊贵度可见一斑,同样,武老爹转给贺兰敏之的“周国公”也很惊人。

【第二】武敏之”丁母忧“,这种情况一般母亲是正常过世。

【第三】武后为武顺立崇福寺,崇福即祈福之意。而且,崇福寺是卫国夫人杨氏的堂叔,隋朝亲王杨雄所建。

【第四】卫国夫人杨氏没有被气死。

【第五】武顺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托庇于妹妹,没有理由给妹妹添堵,自然不会被武后加害。

【第六】史书没有记载。

【第七】武顺可能帮武则天带李贤,姐妹关系比较亲密。

【第八】让贺兰敏之改武姓,并让他承接“周国公”爵位,没有理由杀其母再养其子。

既然武后没有加害武顺,那么,李敬业檄文里的“杀姊”自然就是抹黑了。

4.李贤为什么也会伤心?

贺兰敏之是太子李弘的大管家。但也许,他影响最深的,可能恰恰是李贤。当然,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武顺是李贤的乳母。这样,业余时间,敏之可能还会捏捏李贤的小粉脸。毕竟,亲王不比未来生杀予夺的皇帝,相处起来会很自然。敏之20岁就已经受封弘文馆学士,24岁加秘书监,固然有依托背景的关系,但也说明其专长在于研究经史子集。

于是,受敏之影响,武后的大儿子李弘和二儿子李贤,都成了爱学习的好孩子,并积极投身撰书事业。

【(旧唐书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春正月,崇贤馆罢隶(并入)左春坊;二月,太子弘(11岁)撰《瑶山玉彩》成,书凡五百卷。】

【(旧唐书李贤)高宗尝谓司空李勋曰:“此兒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言□□此言。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性。”】

【(旧唐书经籍)《列籓正论》三十卷章怀太子撰;《春宫要录》十卷章怀太子撰;《君臣相发起事》三卷章怀太子撰;《修身要录》十卷章怀太子撰;时章怀太子在春宫,令大安与太子洗马刘讷言等注范晔《后汉书》】

李弘身为太子,11岁的时候就已经很努力的主持编撰了《瑶山玉彩》,而我们的李贤同学,更是孜孜不倦。当年太宗以军功压的隐太子建成喘不过气。现在兄弟两比文采,李贤又完全把李弘甩的远远的。只可惜,这些东东毕竟不比开国军功,高宗夸归夸,目光还是全部放在李弘身上,更是为了李弘的病煞费苦心。当然,李贤这么热爱学术,也不全然是为了吸引父母关注,因为他知道父母对大哥的感情,而且,很少有孩子通过比学习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所以,更可能的是,李贤是为了吸引贺兰敏月,这个一直呆在他家的美丽表姐。为什么靠修书来吸引敏月?因为在敏月心中,像她哥哥那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就是最棒的!(当然,李贤大修特修的时间应该是在敏月死后,但这种学术习惯自然是小时候养成的)

5.李治很难过,可爱的小敏月就这么走了。魏国和韩国一样,虽然同样是晋国家臣国,在国夫人里比较靠后,但以贺兰敏月这样的身份,能加封国夫人,可见李治有多么疼爱她了。

贺兰敏月的死因不好分析,而在这之前,有两个大人物的死和武则天有关,一个是659年长孙无忌被赐死,一个是664年宰相上官仪被赐死。

长孙无忌是谁杀的?可以认为是高宗杀的,也可以认为是武后坚持杀的,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长孙无忌该不该杀?楼主认为该杀。长孙无忌先后得罪了三位帝王: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玄武门政变虽然杀的是建成元吉,但打落的是李渊的皇位,那么政变第一功臣长孙无忌自然就是把李渊得罪到底;高宗时期冤杀吴王李恪,算是把李世民得罪了;而他在高宗废后立武过程中态度强硬,也就把李治得罪了,这样的人不死实在说不过去。

那么长孙无忌为什么一定要当个欺主的权臣呢(也有护主的权臣)?他自然是为家族考虑。政坛上竞争很激烈,不进则退。抓不住权力,哪天皇帝看你不爽,一纸诏书就让你下去了。如果长孙无忌仅仅是为了自己,那么老老实实当个宰相就可以了。但要让家族崛起,没权是不行的。全国的各行各业早已被各大世家垄断,国家被一张张关系网给缚的紧紧的。没有权力,你甚至连开一家饭店都会被排挤倒闭。长孙家要想速度提升实力,关陇集团想要获取最大的蛋糕,只能依托政治权力来暴力破局。然而各世家在朝堂上都有代言人,你长孙无忌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权臣,关陇集团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政治集团,还真没法做什么。所以,作为长孙家的代表,作为关陇集团的代表,长孙无忌哪怕知道前方有可能是万丈深渊,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上。

-----------------------

664年上官仪的死,来自于废后一事。废后这种事可大可小,高宗主导的废后那就是小事,而被大臣引导的废后就是大事了。一旦武后被废,不提武家会被清洗,也不提新皇后花落谁家,至少太子之位就又回到李忠这里。而以李忠为核心重新构建的政治集团,很容易就把高宗架空。有人说高宗当了十五年皇帝了,之前长孙无忌是大山,难道现在废了武后,还有那个大臣敢架空高宗不成?这不好说,高宗如果真的把帮他一统官场的武后废掉,那就是大失人心的做法,原本就没几个真正的心腹下属,这下更是纷纷打起小算盘。高宗自然不会这么蠢,那为什么仍然有废后这事?

很显然,是有什么事让高宗很生气,但任何单一的事件都不足以让高宗大动肝火,所以只能是武后的一系列强硬手段让高宗有些不喜,这些手段也许从武后逼迫高宗赐死长孙无忌开始,就像当年长孙无忌逼高宗赐死李恪让高宗不喜一样。(高宗是个萌孩子,应该不喜胡乱杀人)

660年,政事堂还有五位宰相:卢承庆,许敬宗,李义府,任雅相,许圉师。随着卢承庆告老,任雅相出征高句丽病逝,许圉师因子杀人被贬,到662年,政事堂里只剩下两位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说的夸张点,这两位都是武后的人(本质还是高宗的人,但只有武后能驾驭)。不清楚到底是高宗不信任宰相班子还是武后对大世家有抵触,总之第三位宰相出场了,那就是进士出身(当时的进士多来自中小世家),没有高层世家背景的上官仪上位了。两年后(664年),皇室外戚户部尚书窦德玄,以及与上官仪交好的吏部尚书刘祥道分拜左右相。

上官仪自然不是政治盲。初拜相,兴奋是必然的事,但他也有自己的算盘。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发生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只有宰相才能扳倒宰相,663年李义府被贬,一方面是这位仗着对高宗废后立武有功,加上贵为宰相,且有武后纵容,对高宗没有多少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必然有上官仪在后面推波助澜。李义府倒了之后,窦德玄和刘祥道上位,高宗很高兴的发现,自己也是有政治手腕的嘛,现在四位宰相(许敬宗上官仪窦德玄刘祥道)里,除了许敬宗这个明明很尊重我,却老让我听武后意见的顽固老头之外,其他三位都是我的人啦!

然后高宗在664年的某一天和武后小吵一架之后,跑上官仪那去诉苦,结果上官仪建议废后。上官仪大概还不清楚,他之所以能上位,不是皇帝缺宰相(从655年褚遂良被贬算起,尚书省已经多年没有仆射了,中书令和侍中貌似也经常缺着),而是高宗和武后不信任大世家(特别是关陇贵族),所以他这个出身中层的干部才能上位,结果你提议废了武后?这馊主意也就是一时头脑发热的高宗能听得进去,一旦武后向高宗陈明厉害,自然废后之议只能作罢。你上官仪好好的皇帝亲信不做,非要玩心机,非要参合到最高权力的漩涡中,只能落得身死的下场。你死还就算了,人家反而以皇后之姿,开始临朝听政了。

上官仪被杀,牵出了一些高官。(右相)吏部尚书刘祥道;尚书省一把手左肃机(尚书左丞)郑钦泰,原黄门侍郎薛元超(这位因为为李义府说话而遭贬,现在又因为和上官仪文章交好而被加贬,各种被误伤);中书舍人高正业;吏部郎中魏玄同。可以看出,上官仪废后事件里,除了贵为左相的户部尚书窦德玄无事,一堆高官被贬。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会让楼主怀疑,是否武后和高宗合谋使出的一计,让高宗假意废后,引出高层里的反对势力,或者杀鸡儆猴,让百官从此不敢轻视皇权?

上官仪废后事件之后,高宗对满腹心机的众朝臣更加不信任,从此应该更加依赖武后。

dabing021:上官仪当然知道废武后皇权会拱手让人,但是他相信废掉武后,高宗会开始依赖他,而且,他是从当李忠太子府幕僚开始发家的,和李忠关系必然很好,重立李忠为太子之后,他就是第一功臣。甚至,李忠上位后因为感激他而把皇权彻底托付。同样是宰相,皇帝绝对信任和感激的和皇帝能随意贬废的是完全不一样的。2016-7-27

dabing021:上官仪蠢就蠢在,他虽然能意识到高宗可能是因为排斥大世家而重用他,因为对武后手段的不满而提拔他,但他完全搞错了高宗和武后的感情,人家夫妻吵吵架而已。连儿子都被杀死,家族女性没入掖庭,应该不仅仅是“掺和”。武后就算要泄愤也要考虑高宗的态度。毕竟“废后”的起因就是高宗对她的手段不满 2016-7-27

※※※※※※※※※※※※※※※※※※※※

来自百度贴吧,作者 dabing021。

没有100%认同,但作者的分析有理有据。喜欢迷情大唐之爱抑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迷情大唐之爱抑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

最新小说: 皇上,咸鱼娘娘她不想出冷宫 农娇有福 春满京华 前世惨死!重生嫁傻王夺你江山 搬空侯府后,揣着孕肚去逃荒 与闺穿 云烟红妆 妖孽王爷盛宠之萌妃闹翻天 妻主请饶命 天子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