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最近很多人打探翡翠白菜的事情,我已经都快被折磨疯了。”
刘策有些苦涩,刘家确实有翡翠白菜,可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居然把这个消息对外开放,而且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想要一睹为快。
可眼下,刘家又不是南宫世家,能够凑出时间来,或者说,单独开一场拍卖会的模式版本,进行展览或者免费开放式经营。
“哪几个人问过你,翡翠白菜的事?”
韩笑皱了皱眉,如果能在这群人身上下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期初也只是慕容家,或者就是公治金家。可现在,小家族也开始试探,更有甚者,直接提出花几十亿买下翡翠白菜。”
听到刘策的话,韩笑感觉,这不像是开玩笑,于是认真说道,
“如果他们愿意,我觉得你倒是可以试试看。”
“不需要太大的规模,让他们派出1到2个,能说得上话的,最起码的话语权,一定要有。”
“总而言之,我可以实话告诉你,你们刘家那枚翡翠白菜,是货真价实的赝品!”
韩笑话音刚落,刘策直接回绝道,
“韩笑,这枚翡翠白菜,根本不可能是假的!”
“你可能不知道,我已经找过权威机构认证了已经,而且内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真的,包括老东西也知道,这就是真品!”
韩笑知道,刘策说的是真话,也没必要骗她。但是她也得告诉刘策,事实证明,那枚翡翠白菜还真的赝品,毋庸置疑。
“刘策,可能在这之前,是真的。”
“但是不排除,有人掉包的存在性。毕竟这宝贝,你也不容易经常性的见到它,对不对?”
韩笑说到这里,便想到了,当初的辛酉政变,那个时候,很多宝贝都被洗劫一空,很可能,刘家的先人,就是利用那个空档时期,特意花重金购买,或者与他人博弈的结果……
清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六日,文宗(即咸丰皇帝)崩于热河,遗命“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派怡亲王载垣等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这就是清朝家法中的“顾命”制度。
幼帝生母慈禧太后不满顾命大臣“目无君上”“擅自主持”朝政,于是与恭亲王精心策划,周密布置,
于辛酉九月三十日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及肃顺逮扑下狱,一举粉碎“顾命”制度,继而以“垂帘听政”制度取而代之,
慈禧太后就此夺得国家最高权力,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斗争的双方,一方以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为代表,另一方以辅国公肃顺为首。
要了解双方冲突的起因,不能不首先追溯文宗和恭亲王奕的关系。
清宣宗共有三后九子,一、二、三子均早夭,皇四子奕詝为文宗,皇五子奕誴出嗣为醇亲王,皇六子奕为恭亲王,奕詝生母孝全皇后崩于道光二十年,自此奕詝即由奕生母孝静皇贵妃抚养。
奕詝与奕同在一母的照拂之下成长,且二人年龄相仿,同在书房读书,无异于“亲兄弟”。
按照清朝皇室的传统,他们对皇子一向严格要求,皇位要传给诸皇子中才德兼优者。奕才干本在奕詝之上,必得皇位无疑,不料,皇位最终却归于奕詝。这是何缘故呢?据说,有一次,宣宗带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帝问之,奕詝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听了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于是,立储之事遂密定。(清史稿《杜受田传》)
奕詝说的这些话,其实是他的老师杜受田事先指教的。又据清人笔记载:一日,宣宗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其时,奕詝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奕詝此举,其实也是杜受田的授意。原来,杜受田知道奕詝只是“万不敌”奕,不能以条陈时政取胜,于是定下此计,以仁孝之心取悦于宣宗。
以上两文,不言自明,文宗的位有取巧之嫌。可以想见,奕对哥哥此举未必服气。
由此,二人逐渐便产生了猜疑不和之嫌隙。
咸丰五年,恭亲王生母孝静皇贵妃崩。
文宗上谥太后,但不以本朝家法而言用明朝故事,“减杀太后丧仪”以别嫡庶,不难想见恭亲王对此深为遗憾。
自此,兄弟失和表面化。
恭亲王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原因”,奉旨“罢直军机,回上书房读书”。
肃顺得宠正是在恭亲王退出军机以后的事。
可见,没有文宗与恭亲王的手足失和,就没有恭亲王奕于咸丰五年的退出军机;
而没有奕的退出军机,可能就不会有肃顺于咸丰六年被重用的事。
由此可见,肃顺与奕的不合,实际是源于咸丰皇帝的狭隘心思。
肃顺性格骄狂、锋芒毕露,掌权期间得罪了不少人;但另一方面其办事干练,也是事实。
肃顺有此优点与长处,因而颇得清议的好评,更得到文宗的重用,因此成为皇帝的亲信近臣,辅国公、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并执掌印钥。
皇帝的重用,反过来自然也助长了肃顺的专横跋扈,甚至凌驾于满朝大臣之上,连地位在他之上的恰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也主动与其联络。
肃顺既有整顿朝政的锐气,又有尊贤的魄力,非一般大臣能比。
他不分满汉,用人唯才,力保曾国藩、左宗棠、胡林以及湘军。
清军镇压太平军有所收效,在军事上的进展自然有肃顺保荐人才的“功劳”。
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因为他的坚持,杀了舞弊的正考官大学士柏葰,扭转了科场的歪风邪气。
肃顺接任户部尚书后,不留情面地查办了户部司官与官钱号勾结舞弊的案子,他急于铸新钱,为的是稳定京师物价,行动之快,出人意料。
尽管财政收入紧张,经他多方紧缩,居然保证了军费供应。
肃顺刚愎自用,视满朝亲贵为酒囊饭袋,唯独对恭亲王奕不敢掉以轻心。
恭亲王不但地位显赫,而且精明强干,对肃顺揽权是个潜在的威胁。
所以,为巩固权位,肃顺拼命与恭亲王为敌。
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文宗以“秋狝木兰”为由,仓皇避往热河,命恭亲王留京出面议和,谓“办理抚局”。
文宗暗自盘算议和是假,争取时间部署兵力为真,他没想到恭亲王竟然真的跟洋人打上了交道,文宗对此感到很不满。
肃顺则趁机重伤奕,守旧派随之望风捕影,谣传恭亲王将借助洋人的势力造反,这更加重了文宗对恭亲王的猜疑,
最严重的事件是文宗将恭亲王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加深了恭亲王与肃顺的矛盾。
清朝家法特别看重“亲亲尊贤”这四个字,选派顾命大臣,尤其应该按这个规矩办。
十个亲王,有七个是承袭而来,二个是由郡王晋封,只有和硕恭亲王奕与诸王不同,是宣宗朱笔亲封,特显尊荣。
再说恭亲王与文宗兄弟手足,奈如一母所生,可谓亲中之亲。
显然,以恭亲王的身份和才具,如无很深的猜疑和肃顺的挑拨离间,则文宗选取的顾命八大臣,应该以恭亲王为首才是。
倘若如此,则以恭亲王的地位,足以抑制肃顺的揽权,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变发生。
肃顺和懿贵妃(慈禧)水火不容的关系,由来已久。
懿贵妃心里明白,咸丰皇帝病入膏肓,寿数将尽,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皇长子载淳将会继承皇位,她有责任帮助儿子处理军国事务。
为此,她一方面严格要求儿子,另一方面设法与闻政务。
咸丰皇帝命她代为批答奏折,这给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她可以从奏折中了解内外局势,观察大臣言行,熟悉朝章制度;再从皇帝的批答中知道政务的处理方法,从中体会驭下之道,研究训谕款式。
肃顺因此在皇帝面前说懿贵妃揽权,喜欢干预朝政。懿贵妃因此恼恨,亦可想而知。
慈禧和肃顺这两个死对头,前后大致斗了四个回合。
幼主载淳继位后,按照清朝的家法,母以子贵,懿贵太妃应尊为皇太后。
但肃顺不顾别人的提醒,依然把她与其他妃嫔一样对待,视为“太妃”。
当皇后执政时,肃顺借故拖延一天,有意要把两宫太后分出高下先后来。
第一个回合肃顺胜了。两宫并尊,却非同日,懿贵妃毕竟晚了一日才得封为太后。
因为她住在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很自然地被称为“西太后”。
这样,住在东暖阁的另一位太后就应该是“东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