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刻,大殿内的文武百官,才真正认识到这位年纪轻轻就被誉为冠军侯的少年。
无论是能以少胜多,大败突厥骑兵,还是运筹帷幄之中,运筹千里之外,连拿下两国,靠的从来不是所谓的运气。
在这些人为此计会造成什么后果而争论不休时,叶天只用了三言两句就将这些人全都拉回了现实。
包括韩安国在内,除了一言不发,能做的也就只有静待李二的决策了。
李二不可能让叶天真把所有人都得罪一遍,她轻咳了一声后说:“冠军侯所说,确实有几分道理,不知其他爱卿,有何见解?”
话音刚落,站在前头房玄龄的便向前一步道:“臣认为冠军侯所说,确实有几分道理,马背上的民族来去如风,如果埋伏过程中,出现消息泄露的情况,计划瞬间破灭。”
“轻则浪费粮草、撕毁和亲盟约,重则突厥凭借骑兵优势,会导致关系暂时缓和的双方,立刻又爆发战争,于国于民皆为不利。《孙子兵法》就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旁边的田纷等房玄龄开口后,也走出来道:“臣也同意丞相的说法,先贤曾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如今我唐军蒸蒸日上,实力ー天强过一天,而突厥依旧是那个突厥,没有丝毫的变化。臣认为应以和亲为重,而不是在这关键时候,贸然出兵,将自己陷入危局之中。”
平日里房玄龄和田纷几乎都是反着来,房玄龄主张和亲,那田纷必然主张不和亲,房玄龄主张出兵,田纷则会主张静观其变。
这次俩人开始都没发表意见,之后又一唱一和,都力主反对出兵,显然并不是巧合。
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李二在逐渐和太皇太后手中交接权利的同时,必然也会跟丞相和太尉之间产生摩擦。
在这种摩擦之下,任何一个动作,都会被无限放大。
李二从始至终都表现出想要动兵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丞相、太尉,外加韩安国这个御史大夫,三公都联名反对,这让李二会这么想?
太皇太后放权后,三公又开始专权跋扈,不免会让人想起当初唐文帝刚继位时的情况。
当初诛吕之后,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李恒,而是李襄,李襄是李邦的皇长孙,而李襄的弟弟李章是诛吕的大功臣。
但当时大臣认为李襄的凶残暴戾,是戴着官帽的老虎,担心又是个吕氏集团,所以选择放弃了李襄,选择了李恒。
现实则是李襄的弟弟李章能力太强了,如果李襄继位,有弟弟李章辅佐,不好控制,李恒之前一直表现的很平庸,选他当皇帝,对他们而言自然是最好的。
自古皇帝和重臣之间的关系就很微妙,权利这种东西,能让父子反目,更何况君臣了。
甚至说如果叶天不出面,房玄龄和田纷可能依旧一言不发。
此计执行下去,能大胜突厥固然好,如果被突厥单于跑了无功而返,那李二的权威则会受到削弱,最不济也会老实一段时间,日后再上书请谏,也省去了许多麻烦。
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包括太皇太后在内。
按照以前老太太的想法,又岂会让李二询问叶天?
早就一言否决了。
即便李二手里抓着一半兵权,可没有老太太的话,也只能干看着而已。
甚至包括和亲迟迟商议不出个结果来,其中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
和亲让突厥嫁公主是谁提出来的?
实际上是叶天,但大家看到的都是李二。
现在的情况就是骑虎难下,如果持到最后不了了之,李二的权威一样会被削弱。
政治有时候很复杂,复杂到没有接触过的人,甚至不清楚所谓的政治,究竟是什么。
简单的来说,就是君臣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如何管理国家的行为。
所以说叶天并不懂政治,因为他的出发点,从始至终都是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个民族的天子。
现在三公外加冠军侯都反对了,只要还想在官场上混,就没有人会在这时候蹦出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就只能跟着顺坡下驴道:“丞相和蔚此计不合适,那还有其他爱卿有其他不同的见解吗?”
等了片刻,见无人开口,李二又说:“既然如此,此事暂且作罢。是按照之前的计划,商量下和亲的事情吧。”
说到和亲,李二又有些头疼了。
也不是说唐朝没有勇士,不敢去接亲,李广不就自荐了嘛,但要知道突厥跟唐朝不同,突厥的王庭都是在移动的,就算深入草原,也得找得到地方啊!
叶天见群臣再次保持沉默,闭上眼内心哀叹了一声,这一接亲的担子,果然还是要落到自己的肩膀上。
他只能继续开口说道:“陛下不妨就把接亲的地方,定在马邑。”
旁边的王恢回答道:“冠军侯有所不知,之前便有此提议,只是突厥单于再三拒绝。”
叶天转身看着他问道:“那如果此次接亲的人,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