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如今三面又都是蒙古人與金人虎視眈眈,如此一來,對於三大都護府的各路大軍來說,顯然在軍心士氣上就要差了一些,畢竟,誰不想追隨如同傳奇一般的抗金英雄?
宋廷州府不設長史,但親王府等卻是有長史這一差遣,而都護府自然也具備這樣的資質,何況,長史的地位同樣不亞於副都護這一差遣,在必要的時刻,同樣是能夠充任節度使,也就是在戰時,完全可以代替葉青的職差。
安西、安北、安東三大都護府,劉克師完全可以預料到,安北與安東兩個與自己差遣相同的副都護,必然是虞允文跟辛棄疾,而另外一個掌兵的副都護,必然會是由葉青,或者是墨小寶、鍾蠶來擔任。
而自己如今提出由葉青親任,就等於是讓葉青同時兼任三大都護府的副都護,如此一來,北地的整個兵權,便不用再經他人之手,而是可以牢牢的控制在葉青的手裡。
當然,在劉克師的猜想下,如此一來對於葉青而言,既可以緊緊的握牢北地的軍政大權,而且身上面對朝廷的壓力也會小很多,不會因爲職差太高而引得朝廷忌憚、其他官員更多的非議跟攻訐。
畢竟,葉青如今在北地的正統性與合理性,正在遭受來自各方各面的質疑,而葉青也正在通過重置都護府,來化解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跟壓力。
如今的北地可謂是葉青一手遮天,不管是朝廷還是其他人,俱是水潑不進、針插不入,而葉青重置安西都護府,讓在京兆府近年來積攢了一些影響力的慶王來擔任,便是試圖通過這樣的舉動,來告訴天下人跟朝廷,北地依然是朝廷的疆域,非是他葉青的私人疆域。
而隨着安北、安東其他兩都護府的重置,葉青勢必還會繼續把大都護府的職位留給皇親宗室來擔任,雖然是遙領,同樣還是名義上並無任何實權的大都護,但如此一來,多多少少還是可以讓一部分的質疑,因此而消失於無形之中。
北地與朝廷相反,特別是在當下這個與金、蒙古人爲鄰的時期,文輕武重自然就成了北地不受欺壓,甚至可以佔據主動而需要堅守的準則。
如此一來,只要葉青名義上與虞允文、辛棄疾,還有他劉克師兼任着三大都護府的副都護,那麼在朝廷跟前最起碼就可以有一個名正言順的交代,而不是再像之前那般,籠統的一個北地節度使的差遣,讓葉青的正統性跟合理性,一直都受到來自各方各面的質疑。
這些年來劉克師也能夠看出來,只要兵權緊握手中,那麼葉青在北地想要做什麼事情,就可以完全依據自己的想法兒去做,而不是要受朝廷的節制。
所以如今的葉青,完全無需要大到讓人驚歎的職差,反而是需要把眼下的實力加以穩固纔是要緊之事兒。
大都護之職宗室遙領,從而使得北地名義上都乃是大宋朝廷的疆域,而辛棄疾、虞允文,以及他劉克師又是以葉青馬首是瞻,只要他們三人以都護府副都護的名義,幫葉青穩定好各路政務與財力,再加上葉青手裡牢牢緊握的兵權,那麼葉青實質上就無異於北地的王。
民、軍、財,一個集團勢力最爲重要的無非就是這三點,民政、軍政集三大都護府之身,而另外的財政,則一直都是在合二爲一的淮南路,所以於葉青而言,任三大都護府的副都護與淮南路的安撫使兩大差遣,就足以解決掉所有的問題,從而還能夠使得他在天下人跟前,擁有一番更好的忠臣聲威,還可以減少來自朝堂之上的攻訐跟朝廷的忌憚。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不過都是一些欲蓋彌彰的心照不宣手段罷了,但政治向來不就是如此?彼此心知肚明不捅破最後一層窗戶紙,而後而取所需而已。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當然,這也並非是一勞永逸的辦法,畢竟,時代在發展,所有的一切都在因變化而變化,當下能夠做的,不就是跟隨着時代的步伐,用最爲適合當下的策略來爲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
葉青最終同意了劉克師的建議,或許這也是爲何葉青任何人都沒有說,只告訴劉克師的用意。
畢竟,劉克師作爲北地的第二個葉青,更懂葉青,也知道該如何爲葉青來在北地謀取、集中最大的權力。
崇國公是葉青認爲最爲適合長安安北都護府大都護的人選,而至於濟南的安東都護府,葉青自然是打算把此當作一份大禮,送給朝廷,而後由朝廷來決定,差遣誰遙領。
自然,這份大禮葉青寄望收到的回報,便是繞過朝廷,由聖上欽點的恩科進士,以此幫北地解決官吏與科舉的問題。
<div id="div_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