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写完,大约1点左右替换,实在抱歉!)
………………
美国本科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对全球文化、非本土文化的理解,目的使学生具备更开阔的全球视野,提供处理问题和看待文化的新视角、新思路。
通识教育的起源:
第一阶段(1636-19世纪前期):自由教育在美国的出现
1636年创立的哈佛学院是美国殖民地时期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美国私立大学特别是私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课程内容等。
从办学理念上看,哈佛学院以及此后模仿哈佛大学建立的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把培养有学问的牧师和有文化的市民作为大学教育的至高目的。
在课程层面,不少学者认为,哈佛学院课程大都承袭欧洲大学的传统,特别是牛津和剑桥的做法,以七艺和文雅学科等为主要学科。
第二阶段(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自由教育的变化
1828年耶鲁大学提出了《耶鲁报告》,对古典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对象等做了系统阐述。
这一时期,美国自由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可以从《耶鲁报告》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与以往不同,《耶鲁报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全人即是性格均衡发展、视野开阔、具备全面知识和技能的精英人才。
第三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识教育的形成和体系化以及自由教育的变化
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很多大学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并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和学生需求等,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
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期,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提倡的以阅读《名著》(GreatBooks)作为核心内容的自由教育对当时美国大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名著》收录了约100本自古代至当时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学家的作品,内容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等多种领域。哈钦斯主张:“就整体而言,大学教育制度的目的不在于为工业培养劳动力或教授年轻人如何去谋生,而在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由此,他认为应遵循古典自由教育理念,以这些名作作为实施自由教育的基础和共同教材,对学生进行知性训练,培养他们探求真理的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