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中常的印象中,徐文长这个人,看上去是个挺和善的胖子,其实这人很傲,而且常常会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才华,徐文长的才华是遮掩不住的。
于中常走到桌边的时候,徐文长才瞧见他,站起来互相施礼、让座。
“想要梁叛送出东西,其实办法很多,不过下策不提也罢。”徐渭给于中常倒了一杯茶,直接开门见山地说:“直接说上策罢,梁叛不愿将东西交给公子,就是因为他无法确定公子的立场,也就是说,他无法信任公子。”
于中常点点头,他也明白徐渭所谓的“下策”是甚么,无非就是逼迫交换,比如挟持梁叛亲近的人,或者拿到梁叛看重的东西一类的手段。
这些于中常和徐九公子当然也想到过,但这个念头一生出来,立刻就被自己否决掉了。
一来不愿如此,二来也不敢如此。
徐渭接着说下去:“要想让他信任,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公子本人得到他的信任,这很难,需要合适的机会。第二,通过一个他信任的中间人。”
中间人……
于中常细细想了一遍,认为这条路可行。
至于这个中间人要找谁来做,也有讲究,第一这人要和徐九公子互相信任,第二要被梁叛信任。
其实针对倭寇的立场上,能让梁叛信任的人其实很多很多。
只要是那种无需证明,一定会与倭寇为敌的人,就能得到梁叛的信任。
比如戚将军那种,在对待倭寇的问题上,有人会怀疑戚将军的立场吗?
不可能的!
于中常立刻有思路了,他立刻朝徐渭举起茶杯:“文长兄,受教了。”
徐渭似乎有些意兴阑珊,举杯饮了一口,连谦让的兴趣都没有。
桌上一时间便沉默下来,于中常但觉气氛有异,与徐文长面对面闷坐了一会儿,浑身都有些不太自在。
徐文长这是怎么了?
又过片刻,于中常实在有些挨不住了,打算找个理由告辞,却忽听对面的徐渭问道:“中常兄,你可曾有甚抱负?”
于中常一愣。
抱负?
世间文人谁还没个忠君报国、重整山河的抱负?
可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怀才不遇的何止一人,自认为怀才不遇的更加满大街都是。
抱负,自欺罢了!
况且这又不是酒酣耳热的时候,怎么想起来谈这东西了?
于中常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问题:徐文长似乎在徐小公爷那里并不如意。
他笑笑,模棱两可地道:“能实现的才叫抱负,否则便是妄想。”
徐文长也笑了,却没说他认同不认同,只谈起一件事:
“前日有位名叫黄唯清的国子监生来找小公爷,说是姜聿寿的同窗好友。姜聿寿那一晚出门之前,曾说过要去哪里,会见何人。黄唯清认为这个线索可以抓住害死姜聿寿的凶手,但又不敢相信府县衙门,便带了线索来求小公爷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