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淅川下寺当地村民,在丹江西岸龙山附近,发现一座被水库冲刷出来的古墓。
古墓中流散出去,许多青铜器和玉器。
文物工作者得知情况,迅速前往收集文物,并派人保护现场。
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发现,小小的龙山山嵴上,竟有序分布着大小春秋墓葬24座。
其中一座编号为m2的墓葬,经专家考证,墓主人就是春秋时期问鼎中原的一代霸主,楚庄王之子王子午。
也就是文献记载的楚康王时期,楚国令尹子庚。
这人陈文哲很熟,因为王子午鼎也是他的,能不熟悉吗?
这一座大墓被发现,考古发掘出的宝贝就多了。
虽经盗扰,仍出土了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及玉器、骨器等6089件,仅大小铜器就有551件。
其中,云纹铜禁纹饰繁杂,铸造精工,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禁,是古代贵族在欢宴或祭祀时,放置于庙堂上用于承放酒杯、酒壶的桉子。
因周人吸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有“禁戒饮酒”之意。
而自1979年3月至4月30日,对淅川下寺墓地开展了科学发掘。
在这里总共清理出大中型墓五座,小型墓十五座,车马坑五处等,出土珍贵文物一千余件。
其中最珍贵的非这件铜禁莫属,此禁整体呈长方形,构思非常奇特。
铜禁的四周都装饰有透凋的多层云纹,在云纹的下面,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组成错综复杂而又玲珑剔透的花纹。
内层以粗而直的铜梗做骨干,中层铜梗稍细且从上而下,向两侧伸出后再向上弯曲。
外层的铜梗则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
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但内层粗铜梗起主要支撑禁身作用。
禁面中间,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
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4条,左右各2条。
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十分壮观。
禁的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两长边各3只,四角及两短边各1只,蹲在禁下作为足,支撑着器身。
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这件云纹铜禁,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失蜡法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三大铸造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蜡的可熔性,来铸造结构复杂并且不易分离的部件的铸造方法。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春秋云纹铜禁为其中之一。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初,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2018年2月12日,春秋云纹铜禁在神都故宫箭亭广场的“《国家宝藏》特展”展出。
那么它除了工艺复杂之外,又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