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列岛是个很好的开头。
从此以后,何暮头脑中关于东亚的历史资料可以宣布全部作废了,他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一个全新的,开上快车道的庞大帝国。
明历102年,离征服东瀛还不到一年,明帝国就开始“全面开花”。在北方,通过瓦剌的带头榜样作用和规模越来越庞大的骑兵,打谈结合,归化或者赶跑……控制线直达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还同时建立了对于西北方向的有效管理。在东北,女真人还没能崛起就被何暮提前摁在了摇篮里,又是棒棒糖又是打屁股的,还向东北大规模移民和驻扎军队,开垦田地,开发资源。在东方,通过东瀛为出发地,大明的舰队照着何暮的地图开驶入茫茫大海,开始寻找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檀香山。东南方,开发台湾岛,建立港口,开始探索吕宋(菲律宾)和对印度尼西亚群岛进行航路测绘。西南方,一支大军正在云南集结,并开始在与安南交界处蓄意制造摩擦……
104年初,经过一年的苦苦挣扎,逃至南方的安南国黎朝王室最终请降,并得到了与天皇一样的“优厚待遇”,依然可以保有河内周边的土地名义上的所有权——不同的是由于抵抗十分顽强,安南人口损失严重,所以全境变为“安南都统使司”,成为大明行政区。土地被大量发放给了有功将士,到手的田地小至一家人的一亩三分地,大到需要给受奖者封个官以便管理……大明境内当兵人人争先,打仗个个奋勇……盛夏时,开拓船队从太平洋归来,并带回了几个夏威夷土著以及何暮当年留下的“信物”——翅膀上的飞羽。
105年,中南半岛的明军大兵压境,老挝暹罗纷纷迎风而降,而趁着明军进攻安南时试图夺回失地的缅甸,递交降书惨遭拒绝。驻扎安南的大军耀武扬威地越过暹罗和老挝,配合从云南向南进军的部队大举“反攻”缅甸。同年,青藏高原地区驿站恢复,往来道路畅通。虽然对吐蕃实行“因俗以治”不介入管理,但还是要求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并设置了兵站。
至109年,明帝国除汉地十八省之外,已经实际控制台湾岛,海南岛,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全境,名义上控制吐蕃(青藏高原),东瀛和漠北(主要为鞑靼和瓦剌)大片区域(内外蒙古,新疆和西伯利亚东南部),甚至还包括夏威夷群岛。大明已经开始在满剌加(新加坡,也指马六甲海峡)和檀香山建城建港,修筑要塞和炮台。在海上,开拓航路的舰队已经分别到达巴布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非洲东南部,寻找澳大利亚和在马达加斯加岛(当时原本叫麻打苟失葛)建立军事基地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通商赚钱的舰队则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当时东部叫做小西洋,西部好像叫……马剌比海……)各处——其实,枢密院墙上不断更新的世界地图根本就不是什么“开拓舰队”带回来的测绘图拼接而成,要什么测绘?其实就是舰队到过哪里,何暮就把标准世界地图“更新”到哪里罢了。
116年夏天,明帝国用了六七年时间消化巩固新占领或臣服区域,稳定和完善征兵、移民、地方政策等细节后,通过侵略战争和贸易大发横财的明帝国再次开动起来。陆上兵锋直指应帝亚(印度半岛)北部的德里苏丹国,舰队则准备攻占锡兰岛作为跳板。
117年春,德里战役打响。
德里地形特殊,城区横跨朱木拿河,南方是绵延的丘陵,西面是塔尔沙漠,北部则是喜马拉雅山脉。对于争夺印度地区统治权的传统敌人——来自中亚的强悍民族来说,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德里城久经战火,墙高沟深,哪怕明军战力及其强悍,且从平坦的恒河平原攻来,也是费了一番手脚,甚至引来了何暮亲自观战。
从东北方攻入印度的部队主要来自国内和缅甸,被称为大陆军,主将是已经五十多岁,官至大将的陆林伟。而从锡兰岛登陆印度南方的部队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被称为南洋军。大陆军开始进攻德里苏丹国后只是对德里进行了试探攻击就绕了过去,直到周围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平定才回头啃这块硬骨头。
“老陆啊,来打印度,部队里还有那么多蒙古人(北方草原民族统称)?”
“没办法呀,最适合作为骑兵的就是那些人了。这没什么稀奇的吧?南洋军里还到处都是小矮子(东瀛人)和黑矮子(中南半岛)呢……”
“哎,别用这么歧视的称呼嘛……黑矮子……哈哈哈,南方人不说了,至少东瀛士兵还是非常勇武善战的。”
“总归还是我大明军人更好……”
“那这里的军队战斗力如何?看你们进展很快,怎么留了个德里,不好打?”
“战斗力再强,能强得过当年那支幕府军?这里的人也就是些回回罢了,从北方攻进来的时候都是凶悍的家伙,在这地方呆个几十上百年,性子都磨平了,没啥用。”
“具体一点。正规军战损达到几成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