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为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度或低于25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
人体对热感的反应不但与温度有关,还与湿度有关。人对高温的耐力,在相当干燥的空气中,健康人能在50℃的高温中呆上两个小时,在70℃的高温中能呆上15分钟,在100℃的高温中呆上1分钟,而不受任何损害。但如果人在气温45%:的高湿环境中呆上1小时,就会发生中暑性昏迷。由此可见,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所谓“湿度”,指的是空气的潮湿程度,它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尤其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相对湿度越大人体越感到不舒服。当气温高于28℃,相对湿度大于80%时,因体内的汗液不能迅速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服。若出现连续几天的闷热天气,就会出现憋闷烦躁、头晕乏力等症状。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夏季室温为25℃,相对湿度在40~50%比较舒适。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此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温度在4~10℃时,发病率较高,在0℃以下时,易生冻疮,发病率更高。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人体在30℃以上就会部分启动汗腺以排出体热,35%: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破坏。若人体温度达到40℃以上,生命中枢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这是因为人体是经过大脑的中枢神经来指挥正常活动的,体内产生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基本上相等,体温一般保持在36.5~37℃之间,人体的散热,除了通过呼吸、大小便外,主要通过皮肤层散发热量。由于高温天气的出现,导致人体的热平衡被破坏而产生中暑和其他疾病。所以气象上就把当日最高气温≥32℃时定为高温天气。高温天气分高温炎热天气和高温闷热天气两种。当日最高气温≥35℃,相对湿度在60%以下称为高温炎热天气;当日最高气温≥32℃达不到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称为高温闷热天气。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人体的汗水来不及从皮肤中排泄出去,热量难以放散,感觉非常难受。这是自然界高温对人体造成的直接影响。
自然界高温对人体健康还有着间接影响。一是自然界的高温为蚊子、苍蝇提供了更好的孳生条件,为病原体提供了更佳的传播环境,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二是高温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关于“冷”,你知道多少
寒冬腊月,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人们常会说“冷得能把鼻子冻掉”,以此来形容天气的寒冷。严寒真的能把人的鼻子冻掉吗?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登山运动员和极地探险家在遇到雪暴天气时,把耳朵、鼻子冻掉的事情并不少见。
为什么鼻尖和耳朵最怕冷呢?
人是恒温动物,当外界气温太低时,身体热量就会散发到空气中,人就会感觉冷。如果温度在0℃以下而又不加保温,血液柱会凝固,身体上的组织就会冻坏。
人的身体会有棉衣、棉裤、鞋、袜子、帽子等来保暖。而头部的眼、鼻、口、耳是裸露的,人需要它们接受外界信息,因而保温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耳朵和鼻子突出在头部的表面,它的体积小,而接触空气的面积大,所以热量很容易散发。尤其是耳朵,它只是薄薄的一片,两面都是皮肤。与空气接触后,耳朵本来就很少的热量很快就被散失了。
另外,耳朵、鼻子处于血管末梢地位,本来温度就较低,加上热量容易失散,保暖又较困难,所以耳朵和鼻尖最怕冷。
你知道吗?在冬天,躺着要比站着冷。这是因为人体的热量是来自营养物质的氧化作用。在寒冷的天气吃点东西,身体就会觉得暖和些,这就是食物氧化作用产生了热。人在做剧烈运动之后,浑身会觉得很热。这是因为肌肉收缩运动加强的缘故。
肌肉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快,血液循环就加速,产生的热量就多;如果肌肉活动减弱,新陈代谢慢,血液循环就缓慢,产生的热量就少。大冷天要使身体暖和,就要加强运动,以增加热量的产生。
人站着的时候之所以能不倒,是因为肌肉收缩的张力能维持人的姿势。躺着时,用不着维持姿势,所以,肌肉处于松驰状态。肌肉的张力是从肌肉的收缩来的,肌肉的收缩会产生热。既然人在躺着时肌肉是在松驰状态,而站着的时候肌肉是处在紧张收缩状态。那么,躺着当然要比站着冷一些。同时,人在躺着时肌肉松驰,皮肤的毛孔也是张开的,这样冷空气容易侵入体内而造成着凉。因而人在躺着时总要盖上被子或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