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鱼的故事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鱼的故事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1 / 2)

鱼的故事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桥下一条鱼,

沟里两条鱼。

大江大海里,

好多好多鱼。

它们到了陆地,

你也来帮我,

我也来帮你。

它们到了水里,

你不认识我,

我不认识你。

快乐的鱼

有一次,庄子在桥上看风景。

那天的天气应该很好吧?也许春暖花开,也许秋高气爽,风儿吹过脸颊就像亲吻,庄子心情很不错。那时也没有工业污染,没有雾霾,河水想必非常清澈。站在桥上的他,可以清楚地看见水里的鱼在游。

于是庄子便说:你看那浪里白条,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啊!

站在旁边的惠子却不同意。

惠子就是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和辩论对手。只不过在《庄子》这本书中,每次他都是输家。

这回好像也一样。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可能知道你;所以你不是鱼,当然不会知道鱼。这就都讲通了嘛!

确实都讲通了。

庄子却说不对不对,要从头来。

他问惠子:刚才你是怎么说的?

怎么说的呢?

原文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是尊称,可以翻译为先生。

安,可以翻译为哪里。

安知,就是哪里知道。

于是庄子说,刚才,你问什么?你问我“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对不对?好吧,那我现在告诉你:我就是在这里,在这座桥上和这水里知道的。

哪里?哼,这里!

而且,庄子还说:你这样问,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只不过不清楚我从哪里知道罢了。

然后呢?

对不起,没有然后。

因为在《庄子》书中,惠子每次都是输家。

但是,好像不对劲呀?

当然。

实际上,作为疑问词,安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怎么,怎么可能。

比方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燕子和麻雀怎么可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另一种是:哪里,什么地方。

比方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皮都没了,毛又能附着在什么地方呢?

那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该怎么翻译?

你不是鱼,怎么可能知道鱼快乐?

庄子却回答:我是从濠水之上知道的。

答非所问啊!

当然,而且是偷换概念。

不信请看前面的对话: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段对话翻译过来就是: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

很清楚,这里的“哪里知道”(安知)是“怎么可能知道”的意思。而且,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他对“安知”的理解跟惠子一样。

岂止理解相同,这理解还成了逻辑前提。

前提就是,A不是B,有没有可能知道B?

惠子认为不可能。于是庄子反驳:好吧,既然我不是鱼,就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那么请问,你也同样不是我,又怎么可能知道我知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虽然有点绕,却在理。

所以,惠子要顺着说下去。

顺下去的结果是打成平手:庄子无法肯定自己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也不能肯定对方就不可能知道。然而A不是B就不可能知道B的结论依然成立。庄子便只好偷换概念,把“安”的意思从“怎么可能”变成了“什么地方”,蛮不讲理地将辩论拦腰斩断。

其实,这两人一开始就不在同一频道。庄子说“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云云,不过因为当时他自己很快乐很悠闲,这才觉得那些鱼儿也很快乐悠闲。实际上那些鱼自己是什么感觉,还真没人知道。

但,你不觉得这很有趣吗?

是的,因为这就叫:

移情

什么是移情?就是在面对一个事物时,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比如杜牧的诗: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谁都知道,蜡烛其实无心,也不会替人垂泪,却不会有人认为这诗有什么不对。情人眼里出西施,仇人眼里出钟馗。自己哭成了泪人儿,便看着蜡烛也像。

这就是移情。

移情甚至可以是双向的,比如辛弃疾的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哈哈,青山也像人一样。

这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有此态度,则万物无不有灵。

也无不有情。

还无不有趣。

这样看,惠子反倒是煞风景的。

庄子也只好不跟他啰唆。

但是那强词夺理,却表明了他的态度: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所以,你就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了。

反正,人活着,要开心。开心就好。

为什么开心,别问!

要问,也问你自己。

本节故事见《庄子·秋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见《史记·陈涉世家》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见《左传·僖公十四年》

杜牧诗见《赠别二首》其二

辛弃疾词见《贺新郎》

路上的鱼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