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天坑2
而主张放弃营救的理由是:谁也不知道天坑下面究竟有多深,就算是暗河,这么高的地方掉下去,也很可能没有活命的希望。并且,这天坑下面还不知道隐藏着什么危险,如果贸然下去,说不定还会有更大的损失,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两个派别的理由都足够充分,营救还是不营救,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落在了柳长风的身上。
因为柳长风是队长,掌握着决定权,队员们全都看着柳长风,等待着他的决定。
此时此刻,柳长风的心中很矛盾,作为队长,他自然不愿意放弃手下的队员,就像之前在蛇穴里面,柳长风都没有放弃小雨一样。
但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来看,让活着的队员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去营救几乎没有生还可能的阿峰,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对于整支队伍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思前想后,柳长风终于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柳长风决定带着主张营救的队员,重新进入天坑,寻找阿峰的踪迹;而主张放弃营救的队员则留在天坑外面,负责接应和保护。
对于柳长风这个办法,队员们表示接受。
队员们处理了一下身上的伤口,休息了一会儿,等到体能恢复的差不多的时候,柳长风便带着主张营救的阿媛和四仔进入了天坑,而老鬼和大力,以及行动不便的小雨则留在了天坑外面。
三人重新固定好登山绳,系好安全扣之后,再次滑进深不见底的天坑。
黑暗慢慢吞噬光亮,头顶上的天空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下到三四十米的时候,就只能看见碗口大小的天空了,那种感觉,就像……就像是沉入了地狱。
天坑内部的空间非常巨大,黑暗像潮水一样的涌动着,用手轻轻一拨,仿佛还能看见晃动的波纹。狼眼射出的光亮根本就穿不透浓浓的黑暗,最多只能射出十来米。十来米之外,一点光亮也没有,就像是一根光柱,被从中切断一样。
天坑里面仿佛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没有声音,一点也没有。
有那么一个瞬间,柳长风甚至觉得这个天坑像一个巨大的坟墓,没有半点生机活力。
为了安全起见,三人之间的距离彼此没有超过五米,防止发生意外的时候能够相互照应。
等三人下滑到六七十米的时候,天坑的洞口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一抬头,只能看见涌动的黑暗。置身在这个广袤无边的黑暗空间里面,感觉就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而那个所熟悉的世界,仿佛已经渐行渐远。
还有二三十米,百米长的登山绳就要到头了,而下面的空间好像还很巨大。但是柳长风却感觉自己最多才下滑了三分之二。随着登山绳的一点点缩短,柳长风的心也一点点地沉了下去,看来阿峰存活的可能性已经接近百分之零,就算下面是条奔腾的暗河,从上百米的高空坠落下来,估计五脏六腑也得震裂了。
然而,就在三人踌躇着要不要返回天坑顶部的时候,柳长风的脚下忽然踩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
柳长风先以为是突兀的岩石,然后又觉着不像,因为踩上去有哐哐响声,应该是金属之类的东西。
柳长风又使劲跺了跺脚,哐哐声更加的清晰,他已经能够确定,他脚下确实踩着一块金属物体。可是,天坑底部怎么会有金属物体呢?
带着满腹疑问,柳长风举起狼眼往脚下照去,这一照,险些惊呼出声。
脚下的金属物体呈灰绿色,表面已是锈迹斑斑,看上去年代久远。整块金属物长约二三十米,歪斜的挂在山壁上面,如同一头沉寂的怪兽。
柳长风这才发现下面的山壁上生长着一种很奇怪的藤类植物。
那些藤条乌黑发亮,约莫手臂粗细,相互交织穿梭,看上去就像是纠缠在一起的怪蛇。它们扎根在山壁里面,紧紧攀附在山壁上,仿似一张大网,将那块金属物兜在网中。
柳长风的好奇心完全被撩拨起来,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阿媛和四仔也站在这块金属物体上面,四仔忽然用狼眼照射着金属物体上的某处地方,失声惊呼道:“队长,你看这里!”
柳长风低头一看,映入我眼帘的赫然是一面太阳旗图案!
柳长风的心头突地一跳,什么?!太阳旗?!这不是日本的国旗吗?日本的国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块金属物上面,这真是太让人震惊了!
太阳旗图案的出现令柳长风陷入深深的疑惑当中,如果这块金属物真是日本人的东西,那说明在很久以前,曾有日本人来过这里。据零号区的资料上显示,二战的时候,小鬼子在大兴安岭一带修筑过要塞工事,有很大可能,这块金属物体就是小鬼子当年留下来的。
那么,小鬼子当年在这天坑里面做过些什么?为什么会有一块这样的金属物体遗留在这里呢?
带着诸多疑问,柳长风解开登山绳上的安全扣,让自己可以自由地在金属物体上面行走,以便于发现更多可疑的线索。这样做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金属物体的宽度大概也就在五米左右,而且由于这块金属物体是斜挂在山壁上的,所以它本身还有一定的倾斜度,倘若脚下打滑或者是站立不稳,柳长风就会跌下黑暗的深渊。
不过此时的柳长风已经顾不上这些危险了,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这块金属物体上面,他必须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往前走了没有多远,柳长风就看见一块高约两米有余的金属板立在面前,金属板有些变形,上面布满铁锈。当狼眼射出的白光扫过金属板表面的时候,柳长风忽然发现,金属板上面,好像有一些数字。
柳长风好奇的凑了上去,掏出野战军刀,使劲刮了刮上面的铁锈,金属板上面的那行数字隐约的显现了出来:BII-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