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口中的张香帅,指的正是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中法战争之前,他是举国公认的清流党中坚。
后面走了经世致用、工业救国的路线,兴办西学、铁路、矿场、兵工厂,此刻已经跟李鸿章一样,成为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虽然张之洞跟载洸一样,所做之事皆是为国为民,只办事实,无意攀附政党,甚至为了迎合清流,也曾多次参与弹劾李鸿章妥协误国。
但是由于政治行为理念不同,他始终被清流人士认为是一种背叛,是舍本逐末、弃正道而走邪门的行为。
翁同龢句句诛心,虽然明面上说的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但实际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此刻的刀尖却是剑指载洸。
自从载洸创设了商办衙门,兴办实业之后,政治派系的隔阂跟治国理念的冲突,使得载洸跟清流一党的矛盾便愈发激烈。
只是碍于载洸跟奕譞在朝廷中的威望,以及父子二人平日里两边兼顾的中庸处世风格,才没有让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
而张之洞此时的境遇,也是载洸面临的困境。载洸本无心卷入党争的洪流当中,一心一意只想着富国强兵,改变中华民族在这个时代的命运。
然而事与愿违,即便自己想要退避三舍,怎奈终会有人得寸进尺。
随着以载洸为首的洋务派,逐渐掌握了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后,资源跟权力开始一点点地向洋务派倾斜,因此与清流党的矛盾日益加剧,载洸也不得不陷入政治斗争的泥潭。
已经是洋务派“排头兵”的载洸一听这话,知道势头不妙,此刻与翁同龢激辩是毫无意义的,况且在他的学生光绪帝面前,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还可能会被扣上一顶不尊师重教的帽子。
这会,最好是不说话,默默地站在一旁就行了。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光绪将头微微一抬,载洸心里一震,似乎已经预料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了事情,脑海中已经开始思量起了对策了。
只见光绪帝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四弟,翁师傅所奏,你有何见解呀。”
载洸知道,此刻,唯有避其锋芒才是最稳妥的选择,他沉稳而无声地深吸了一口气后,才缓缓地道来:
“回皇上话,翁师傅所奏之事,是为国家除弊,所虑之事,是恐官臣不仁,所弹劾之人,为李鸿章,所反对之事,是兴办洋务。
臣弟以为,此四者,皆是可辩论之事,既不可同日而语,也绝不能混为一谈。
办洋务不一定就是弊政,而如李鸿章这般兴办洋务之人,也并不全是不忠不仁不义之人,具体的情况,还应当具体地分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