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的战况越来越焦灼,载洸并没有一昧地死守北京城,而是分出一部分的兵力在敌人的周边打游击,只用了极少的代价就给敌人带去了极强的干扰,使得大山岩不得不分出一半的兵力去防守侧翼跟后方运输线,剩下的人都投入到了进攻当中。
可是,尽管守军在人数跟地利上占据着优势,但是论单兵作战跟战术执行度上,跟进攻的日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也正是因如此,战争也进入了异常焦灼的状态,战场形势堪忧,守军渐渐招架不住。
夜幕降临,随着日军孤注一掷,不断往前线倾泻兵力,又加上他们的火炮都已经到位,在强悍的战斗力与强大火力的加持下,他们一度占领了部分城墙,并轰开了城门,举起他们的屠刀从朝阳门涌进了北京城内。
而日军冲北京城的第一个目标,既不是紫禁城,也不是颐和园,而是载洸。日军高层很清楚地知道,慈禧跟光绪这样的统治者,并不是自己最主要的敌人,甚至在摄取战争利益上,这两人极其背后的保守派分子,还能充当他们入侵并统治中国的政治傀儡。
但是,只要载洸还活着,这股熊熊燃烧的抵抗之火便永远都不会熄灭,他们的野心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即便是他们能占领北京城,赢得了现在,也会输了未来。消灭载洸个人,是从旅顺战役到现在,他们最主要的一个目标。
因此,他们冲进城内响起来的第一个口号便是——“杀了载洸!”这不仅是为了胜利,也是为了复仇。这个梦魇一般的男人,如果不能在此刻消灭他,那么他给日本人带去的阴影,便永远都无法消散。
而他们此刻正在全城搜索的人,并没有想要躲避的意思,他就站在日本侵略者前进的道路上。
载洸已经将北京城东部的城区划为战区,并提前疏散了群众。他知道,如果跟训练有素的日军拼射击艺术,那城内的守军完全不是对手,但是如果是拼白刃战的话,还有一战之力。
而北京城交叉纵横、紧凑排列的四合院,以及各处狭窄的街巷,则成了守军理想的战场,何况守军更熟悉街道跟房屋的布局,对于远道而来又水土不服的日军,具有明显的“主场优势”。因此,载洸选择以己之长,将主战场选在了城内,准备跟日军进行巷战。
虽然作战的地点很理想,战力也可以勉强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士气。这也是清军常常打败战的最主要原因。
而士气之所以如此低迷,除了跟建制、训练、组织等客观因素外,关键还是他们缺乏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一种驱使着他们前进的动力,一份能够让他们注视前方的信仰,这一些东西,他们都可以在载洸身上找到。
此刻,载洸身后站着的是五千名由御林军、城门守军跟禁卫军组成的‘杂牌军’,如果没有载洸,他们此刻兴许早已经树倒猢狲散了,更不会在此危急关头还能听从军令站到这里,做着跟日军决一死战的准备。
在这个信仰崩塌的时代,民不知有国,而国亦不知有民的王朝,他们都太需要一种精神上的信仰跟心理上的安慰了,他们不是生来就该被压迫、被侵、被打败、被屠杀的,他们迫切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告诉他们该怎么活,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