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虽然心有不甘,但考虑到大局,也只能说:“也只能这样了。”
奕劻:“那得早点将和谈大臣确定下来,我们也好尽早停战,休养生息。”
这下,光绪又没了主意了,“那依你们看,派谁去合适?”
下面的一众大臣都缄默不语,相互观望。
光绪在台上边踱着脚步,边说道:“派去的官不能太小,否则日本人就会觉得我们诚意不足,又得像上一次那样,无功而返。”
当今大清国官职最高的人,都聚到这殿堂上了。可当光绪望向下面一众大臣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沉默着不说话,“怎么?刚刚不是都赞成和谈吗?这会说到人选的问题,就都不敢说话了。难道你们就没有一个愿意替朕分忧的吗?”
载洸的脚刚要迈出来,台上的光绪又补了一句:“载洸劳苦功高,殚精竭虑,要是什么事都让他一个人全办了,那朕还要你们有何用?”
载洸听完,又默默地将脚收了回去,终于能心安理得地当一回观众了。
但是其他人都机灵得很,眼下这般的局面,日本仍然在战略上握着不少优势筹码,要争取到一个令国人满意的和谈结果,谈何容易,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谁都想避而远之。
见到众臣都闭口不谈,光绪也只好开始点名了,“孙大人,你是兵部尚书,通晓军事,派你去议和,日本人应该不会不认。”
孙毓文听到这话,连忙跪下来说:“皇上……臣恐不能胜任呐。”
翁同龢:“孙大人是国之栋梁,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和谈是军国大事,让孙大人去,合乎情理,皇上既然对孙大人寄予厚望,您老就不要再推辞了。”
孙毓文:“皇上,臣虽然管着兵部,但是外务方面的事情,臣是一窍不通啊。要是出了国门,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让臣去,恐误了大事啊!还望皇上收回成命。”
光绪:“那……庆王爷去吧,您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管着外务,又是大清的亲王,身份尊荣,让你去正适合。”
奕劻也跟着扑到了地上,“皇上!万万不可啊!臣虽然在战时还管着总理衙门,但是外交还是醇王爷跟李中堂等在在打理着,臣对于外交事务方面,也是知之甚少。
让臣去,臣也不知道如何跟那些日本人打交道,战时谈判这样的大事,臣也不敢接,孙大人是盲人摸象,那我就是瞎猫抓鼠,您让我去是会误国的呀!”
光绪一脸蔑视,在台上转了两圈之后,一脸愤怒地说:“难道我大清,除了载洸一人之外,就真的无人可用了吗!”
翁同龢早就蠢蠢欲动了,趁这时候赶紧出来添一把柴火,“皇上,臣觉得,李中堂既熟悉军务,又通晓外务,可担负媾和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