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工厂。
“崇文,瓷器工厂经过这一个月的调试、沉淀、量产,现在瓷器工厂皆已步入正轨。”黄宗羲神情中带着轻松,语气略带亢奋的讲道。
自工业学堂的学子,冯国涛发明出来了高温计,使得瓷器工厂的瓷窑烧制问题,一举得到了最终解决。
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瓷器工厂对各个品类,不同档次的瓷器烧制,皆进行了标准化量产。
马由桂面带微笑道:“看似这瓷器生产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但是对于我们工业派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因为这世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有迹可循,只要我们能够发现它们中间存在的相同点,那么就可以将它们进行流水线作业。”
“瓷器这一行当,在过去之所以会是暴利,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少数老匠人,掌握着烧制瓷器的核心机密。”
“为了确保自己在这一行崇高的地位,除非是在老死的那一刻前夕,才会将自己掌握的核心机密讲出来。”
“但是这中间在所难免的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也就导致先前名传四方的珍贵瓷器,就此成为了永久的珍品、孤品。”
作为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体系,不仅仅是大明这一封建王朝,包括大明之前的封建王朝,对于工匠这一群体,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甚至于包括工匠自身,也对自己这一群体给固定化了地位。
社会的进步,在于所处时代科技的水平,想要让自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就必须从心底里去正视科学。
而不是把它当做是奇技淫巧。
六部主事宋应星点点头道:“崇文讲的的确没错,现在我这心中,对于瓷器还有着诸多疑惑。”
“但是自从在瓷器工厂见了流水线作业后,才发现这中间有很多环节,那都不过是故弄玄虚的存在。”
“之前大明各处的官窑,生产出来的瓷器有限,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各官窑的老匠人,他们严防死守自己的那点技术。”
“总认为最后这点技术,一旦让被人学会了,那么就会让自己失去这饭碗,甚至整个家族都失去这个饭碗。”
“可殊不知正是他们这样的想法,使得大明的科技水平,一直都停留在某一节点徘徊着。”
自从跟在马由桂身边做事,六部主事宋应星的想法,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
社会的财富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它并不是你靠积攒那几两银子,就可以凭空创造出来的财富。
为什么马由桂一直都在,坚定不移的走兴建工厂这条道路?
因为在马由桂的心中很清楚,想要让大明结构发生转变,就需要有一定基数的工业基础。
只有有了这工业基础托底,才能确保大明在面对灾害时,能够顽强的应对各种劫难。
正如兴建棉纺织厂,可以让大明的棉布产量大幅度提升,这样就可以使得大明百姓,不会因为寒冷的天气而被冻死。
同样过高的棉布需求,也必然会使得纺织棉布的原棉需求大幅度提升,这连带着就会使得种植棉花的百姓就会增多。